机自专业“六个一工程”小组学习会议纪要

作者:杜芳静来源:时间:2020-07-08

202072日,智能工程学院李婷雪副院长与机自专业全体教师就学院“六个一工程”发展规划召开学习研讨会,会议采用线上腾讯会议形式进行,参会人员包括李婷雪、杜芳静、赵民、牛艳平、杨征、包野、吴太玉、张修路、王冬雪、杨柠嘉、邓雅明、于硕。

 

 

会议内容就第二阶段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活动安排进行讨论,主要议题围绕“六个一工程”,即一人一课程工程、一人一项目工程、一系一团队工程。

机自专业全体教师提前就学习研讨内容进行认真思考,系统梳理个人的教学工作与科研方向,会上与各位老师分享交流,李副院长认真听取各位老师的发言并深入沟通,会议最后进行总结发言,鼓励大家要找准目标,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会议发言摘录:

张修路:

关于“一人一课程”,我准备以《工程力学》课程去申请精品课,因为我在沈飞工作了五年,一直从事的是飞机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工作,利用的就是《工程力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能够充分融合,自己讲解起来也能得心应手。并且,在平常的实训、小组任务时,我也充分进行这种实践化演练,以职业情景化方式进行教学。

关于“一人一项目”,我准备在赵民老师的带领下,将我的《机器人与柔性制造系统》课程与石材加工充分融合,进行石材加工的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并申请了国家住建部的一项相关课题,目前正在审批中。

赵民:

任职一年时间里,讲授了《机械制造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制造》两门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属于传统课程,它包含了机床设计、刀具设计和工艺设计3门专业主干课,由于考虑到工科院校都设置有《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缺少基础实验设施的支撑,作为精品课竞争力较弱。

如何在千军万马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突破瓶颈,凸显自己的特色、优势,打造精品至关重要。

1983年,武汉理工大学,学习石材加工,由于当时其他高校较少有从事石材加工相关内容研究,所以选择石材加工作为突破口,围绕石材装备、石材刀具以及石材加工的工艺等,申请数十项省部级课题,并获得奖项。

《计算机辅助制造》可以作为精品课进行建设。可将《计算机辅助制造》这门课与石材建模、石材加工进行结合,区别于常规课程,打造自己的特色;同时可以基于课程,结合实训、小组等课程内容,进行相关教材的编纂,填补空白。基于《计算机辅助制造》带领学生发表论文两篇,日积月累,不断丰富精品课的课程内容。

项目首先需要找准目标,然后需要经过大量长期积累,才会逐渐看见成效。前期工作充分,增加了项目申报的底气。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准一个方向,定准一个目标,作为切入点,目标应该具有可行性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创新性,避免跟在别人后面去选择已有过多研究的内容,而是应该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较新颖的研究方向。

由于多年从事石材行业,全方位了解石材行业的国内和国际发展状况,可以给其他老师提供石材行业急需发展的课题,再结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建设。

李院长:

现有课程可结合某一个方向,鼓励青年老师找准自己的方向;《计算机辅助制造》由赵老师和吴老师共同建设,还有许多可以向前推进的地方。传统课竞争激烈,视野放宽些。

杜芳静:

线上线下结合对于有些课程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基于这学期的积累,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可以在线上线下结合这方面多做做工作。

虚拟仿真实验方向,目前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公司,例如电工电子方向,可线上实现远程操控真实的机器设备,机自专业在实验条件方面受限,机械行业,实验设备投资较大,很多转向虚拟仿真,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课程实验方面,可在虚拟仿真方面多一些工作,也可以申报一下虚拟仿真方向的项目。

杨柠嘉:

结合目前大创工场的实际情况,与各位老师探讨。目前工场有4个实验室属于智能工程学院,能支撑机自专业课程的3个,金属加工实验室可以支撑《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编程》两门课程,3名实验老师有理论课实际授课经验;另外有机械基础实验室,涉及到原理零件的基础实验室,此外还有增材实验室,进行3D打印,可以服务于工业设计类的课程实践,以及制造加工类课程中增加学生的认识。

各位专业老师的方向主要集中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工业设计等领域,大创工场处于实验室领域,配合和服务好各位老师申报课程,对于课程的实践提供场地、视频、实验材料等,力争把课程按照学校要求打造成精品课程。

大创工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院学生交叉组队,同时运行时,在教学资源上存在教师师资过于紧张的问题,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进行操作演示,设计,制造方向相对应的指导,不断进行完完善。一人一项目完全配合好现有组队的小组,辅助小组把项目顺利实施。围绕于硕老师的科研背景,鼓励学生做创新和专利申报工作,不断引导,争取把大创项目做成对学生有引导的实际内容。

一系一团队,对于学院各个团队的申报全力以赴配合工作。

李院长:

大创工场对理论课的支撑,是打造精品课和完善项目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专业团队建设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