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机电工程学院,2010.5
作者:来源:时间:2013-04-08
1. 评价宗旨
科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考核教师提供依据。
2. 评价的对象、课程及要求
2.1 评价的对象
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
2.2 涉及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包括:
(1) 第一学期课程:计算机基础。
(2) 第二学期课程: Access程序设计(文科类)、C程序设计(理工类)。
2.3 评价的要求
(1) 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指教师个人的教学工作效果。
(2)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尽可能消除专业差异、班级学风、学生工作等因素对教师工作质量(效果)的影响。
(3) 评价依据是客观数据,不掺杂人为的主观因素。
(4) 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对教师进行排序,按教学质量从高到低,按“1、2、3、……”排序。
(5)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编制计算模板或软件,减少评价的工作量。
3.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3.1 教师教学质量
期末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本考核评价的教师教学质量(效果),是指教师个人对班级教学任务的付出促进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应该尽可能消除教师以外的影响因素,如专业差异、班级学风、学生工作等。
设立“教学质量指数”用来表示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计算方法下面给出。依据“教学质量指数”进行排序。
3.2 影响学生期末成绩的因素
影响学生期末成绩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如教师教学质量、课程学习前基础、专业差异、班级学风、学习态度、个人兴趣、学生工作等。
这里面主要的因素有:
(1) 教师教学质量,这是本方案要评价的目标。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有教师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方法、授课质量、课堂管理、辅导答疑等。
(2) 开课前学生对本课程预备知识的掌握程度,简称“课前水平”。
(3)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专业间学习差异,简称“专业差异”。
(4) 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班级间学习差异,简称“班级差异”。
(5) “C程序设计”与“Access程序设计”两课程之间的成绩差异,简称“课间差异”。
(6) 不同学生学习同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接受程度等差异,简称“个人差异”。
(7) 考核方法、考试内容的影响,简称“考试差异”。
学生期末成绩主要由以上(1)—(7)决定,期中“(1)-教师教学质量”是本评价的目标,“(2)—(7)”为“干扰因素”。
要以期末成绩为基础,参考其它因素去除“(2)—(7)的干扰因素”,提取出数据“(1)- 教师教学质量”。
3.3 教学质量指数的计算
(1) 评价某一位教师相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高出或低于程度,“(7)-考试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2) 以班级为单位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时,(6)-个人差异可以消除。
(3) 对影响评价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的干扰因素,引入入学测试、本学期所有课程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数据,这些数据对“课程成绩”的(估计)影响程度如表1。
表1:干扰因素对第一学期课程成绩的影响
课前水平 专业差异 班级差异
入学测试平均分 ***** *** **
所有课程平均分 *****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
教学质量指数=班级平均分-(班级入学测试平均分+班级所有课程平均分+ 按专业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3
上式中“AVG”是求平均值函数,多个班级的取平均值,以下类似情况同样处理。
(4) 对影响评价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的因素,引入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本学期所有课程平均分、CA系数、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数据,这些数据对“课程成绩”的(估计)影响程度如表2。
表2:干扰因素对第二学期课程成绩的影响
课前水平 专业差异 班级差异 课间差异
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 ***** *** **
所有课程平均分 *****
CA系数 ****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
教学质量指数=(班级平均分 –(班级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班级所有课程平均分+按专业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3 ) * CA系数
上式中“AVG”为求平均值函数,“CA系数”用于补偿“C程序设计”和“Access程序设计”两课之间的教学质量指数差异,公式中的数据含义、计算方法在4.1-4.7中说明。
3.4 评价结果的表述
按照教学质量指数从高到低排序,如表3所示:
表3: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排 序 教师姓名 教学质量指数 承担课程
1 甲 X 课程名称
2 已 Y 课程名称
3 丙 Z 课程名称
…… …… …… ……
4. 数据说明
4.1对于合班、多个班级的数据处理
对于合班、多个班级的,取平均值处理。
教师教授多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指数取平均值。
4.2 入学测试平均分
学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按班级取平均分即为入学测试平均分。此分数越高,表示学生课前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期末成绩的提高,因此带来的班级成绩提高不属于被考核教师的贡献,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应适当去除此分数。此数据还有其它用途:
l 掌握该年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情况,便于指导教学。
l 学生了解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便于安排以后的学习。
l 对测试不合格者进行补课,便于开课后的统一教学。对参加补课的以补课结课测试成绩为准。
4.3 所有课程平均分
班级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平均分,反映班级学风、学生工作的影响。此分数越高,表示此班整体学风越好,班级期末各科成绩会较高,计算机公共课成绩也会较高。这属于班级学风带来的贡献,不属于被考核教师的贡献,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应适当去除此分数。
为简化计算,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课、考查课等所有课程。非百分制的折算成百分制,折算方法如表4、表5:
表4:五级制成绩折算方法
等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折算分数 90 80 70 60 40
表5:二级制成绩折算方法
等级 合格(及格) 不合格(不及格)
折算分数 70 50
4.4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反映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同一课程的差异。先按专业计算本课程近3年每年的平均分,再计算前3年的加权平均分作为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历史成绩权重如表6所示,历史成绩平均分计算公式如下:
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前1年]×1+[前2年]×0.8+[前3年]×0.6)/(1+0.8+0.6)
表6:课程历史成绩权重指数
前1年 前2年 前3年
权重 1 0.8 0.6
4.5 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
班级第一学期期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反映第二学期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前水平。此分数越高,越有利于第二学期程序设计课程的成绩提高。由此带来的班级成绩提高不属于被考核教师的贡献,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应适当去除此分数。
4.6 CA系数
为了调整C程序设计和Access程序设计两课程的成绩存在差异,不好直接对比的问题,引入“CA系数”。
CA系数的调节结果是,C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指数平均值相等。
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对于Access程序设计的成绩直接计算,对C程序设计成绩利用“CA系数”进行修正。
CA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4.7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的说明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来源于以下三个公式:
公式1= 班级平均分-入学测试平均分 为去除“课前水平”影响
公式2= 班级平均分-所有课程平均分 为去除“班级差异”影响
公式3= 班级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为去除“专业差异”影响
教学质量指数=(公式1+公式2+公式3)/3
=班级平均分-(入学测试平均分+所有课程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3
5. 总结
本评价方案的计算依据是客观数据——学生成绩,以班级期末成绩表示班级教学质量,在这里会有一定的争议。
事实上,期末成绩不能完全代表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期末成绩是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体现,这是无可非议的,因此以班级期末成绩表示班级教学质量。
在这里没有引入容易引起争议的主观评价因素。计算中引入了入学测试平均分、所有课程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CA系数,是为了排除教师以外对班级期末成绩的影响,是估算值。
科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考核教师提供依据。
2. 评价的对象、课程及要求
2.1 评价的对象
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
2.2 涉及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承担的计算机公共课课程,包括:
(1) 第一学期课程:计算机基础。
(2) 第二学期课程: Access程序设计(文科类)、C程序设计(理工类)。
2.3 评价的要求
(1) 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指教师个人的教学工作效果。
(2) 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尽可能消除专业差异、班级学风、学生工作等因素对教师工作质量(效果)的影响。
(3) 评价依据是客观数据,不掺杂人为的主观因素。
(4) 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对教师进行排序,按教学质量从高到低,按“1、2、3、……”排序。
(5) 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编制计算模板或软件,减少评价的工作量。
3.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3.1 教师教学质量
期末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本考核评价的教师教学质量(效果),是指教师个人对班级教学任务的付出促进的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应该尽可能消除教师以外的影响因素,如专业差异、班级学风、学生工作等。
设立“教学质量指数”用来表示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计算方法下面给出。依据“教学质量指数”进行排序。
3.2 影响学生期末成绩的因素
影响学生期末成绩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如教师教学质量、课程学习前基础、专业差异、班级学风、学习态度、个人兴趣、学生工作等。
这里面主要的因素有:
(1) 教师教学质量,这是本方案要评价的目标。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有教师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方法、授课质量、课堂管理、辅导答疑等。
(2) 开课前学生对本课程预备知识的掌握程度,简称“课前水平”。
(3)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专业间学习差异,简称“专业差异”。
(4) 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班级间学习差异,简称“班级差异”。
(5) “C程序设计”与“Access程序设计”两课程之间的成绩差异,简称“课间差异”。
(6) 不同学生学习同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接受程度等差异,简称“个人差异”。
(7) 考核方法、考试内容的影响,简称“考试差异”。
学生期末成绩主要由以上(1)—(7)决定,期中“(1)-教师教学质量”是本评价的目标,“(2)—(7)”为“干扰因素”。
要以期末成绩为基础,参考其它因素去除“(2)—(7)的干扰因素”,提取出数据“(1)- 教师教学质量”。
3.3 教学质量指数的计算
(1) 评价某一位教师相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高出或低于程度,“(7)-考试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2) 以班级为单位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时,(6)-个人差异可以消除。
(3) 对影响评价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的干扰因素,引入入学测试、本学期所有课程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数据,这些数据对“课程成绩”的(估计)影响程度如表1。
表1:干扰因素对第一学期课程成绩的影响
课前水平 专业差异 班级差异
入学测试平均分 ***** *** **
所有课程平均分 *****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
教学质量指数=班级平均分-(班级入学测试平均分+班级所有课程平均分+ 按专业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3
上式中“AVG”是求平均值函数,多个班级的取平均值,以下类似情况同样处理。
(4) 对影响评价第二学期教学质量的因素,引入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本学期所有课程平均分、CA系数、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数据,这些数据对“课程成绩”的(估计)影响程度如表2。
表2:干扰因素对第二学期课程成绩的影响
课前水平 专业差异 班级差异 课间差异
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 ***** *** **
所有课程平均分 *****
CA系数 ****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
教学质量指数=(班级平均分 –(班级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班级所有课程平均分+按专业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3 ) * CA系数
上式中“AVG”为求平均值函数,“CA系数”用于补偿“C程序设计”和“Access程序设计”两课之间的教学质量指数差异,公式中的数据含义、计算方法在4.1-4.7中说明。
3.4 评价结果的表述
按照教学质量指数从高到低排序,如表3所示:
表3:20xx-20xx学年第x学期 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排 序 教师姓名 教学质量指数 承担课程
1 甲 X 课程名称
2 已 Y 课程名称
3 丙 Z 课程名称
…… …… …… ……
4. 数据说明
4.1对于合班、多个班级的数据处理
对于合班、多个班级的,取平均值处理。
教师教授多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指数取平均值。
4.2 入学测试平均分
学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按班级取平均分即为入学测试平均分。此分数越高,表示学生课前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期末成绩的提高,因此带来的班级成绩提高不属于被考核教师的贡献,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应适当去除此分数。此数据还有其它用途:
l 掌握该年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情况,便于指导教学。
l 学生了解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便于安排以后的学习。
l 对测试不合格者进行补课,便于开课后的统一教学。对参加补课的以补课结课测试成绩为准。
4.3 所有课程平均分
班级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平均分,反映班级学风、学生工作的影响。此分数越高,表示此班整体学风越好,班级期末各科成绩会较高,计算机公共课成绩也会较高。这属于班级学风带来的贡献,不属于被考核教师的贡献,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应适当去除此分数。
为简化计算,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课、考查课等所有课程。非百分制的折算成百分制,折算方法如表4、表5:
表4:五级制成绩折算方法
等级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折算分数 90 80 70 60 40
表5:二级制成绩折算方法
等级 合格(及格) 不合格(不及格)
折算分数 70 50
4.4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反映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同一课程的差异。先按专业计算本课程近3年每年的平均分,再计算前3年的加权平均分作为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历史成绩权重如表6所示,历史成绩平均分计算公式如下:
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前1年]×1+[前2年]×0.8+[前3年]×0.6)/(1+0.8+0.6)
表6:课程历史成绩权重指数
前1年 前2年 前3年
权重 1 0.8 0.6
4.5 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
班级第一学期期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反映第二学期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前水平。此分数越高,越有利于第二学期程序设计课程的成绩提高。由此带来的班级成绩提高不属于被考核教师的贡献,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应适当去除此分数。
4.6 CA系数
为了调整C程序设计和Access程序设计两课程的成绩存在差异,不好直接对比的问题,引入“CA系数”。
CA系数的调节结果是,C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指数平均值相等。
计算教学质量指数时,对于Access程序设计的成绩直接计算,对C程序设计成绩利用“CA系数”进行修正。
CA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4.7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的说明
教学质量指数计算公式来源于以下三个公式:
公式1= 班级平均分-入学测试平均分 为去除“课前水平”影响
公式2= 班级平均分-所有课程平均分 为去除“班级差异”影响
公式3= 班级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 为去除“专业差异”影响
教学质量指数=(公式1+公式2+公式3)/3
=班级平均分-(入学测试平均分+所有课程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3
5. 总结
本评价方案的计算依据是客观数据——学生成绩,以班级期末成绩表示班级教学质量,在这里会有一定的争议。
事实上,期末成绩不能完全代表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期末成绩是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体现,这是无可非议的,因此以班级期末成绩表示班级教学质量。
在这里没有引入容易引起争议的主观评价因素。计算中引入了入学测试平均分、所有课程平均分、本课程历史成绩平均分、第一学期成绩平均分、CA系数,是为了排除教师以外对班级期末成绩的影响,是估算值。
上一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下一页: 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违纪院内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