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心得

作者:来源:时间:2021-07-07

 

专题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心得

 

 

专题式教学,也称为问题引导式教学。它打破了传统的章节结构,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基于问题导向由浅入深地建构概念框架与解决方案之间的内在平衡;它是以方法论和应用场景的体系来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并依此制定专题教学大纲。专题式教学的形式与风格介于理论课程和工作坊之间,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都是对某一问题相对深入的集中研究。因其题材的相对独立,每一次课程都需要从最基础的概念讲到最前沿的研究,并结合学生需求特点来设计互动和反馈。这对教师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专题式教学,教师该秉承怎样的课程设计理念?采取怎样的设计思路和实施策略?这是我进入交大后一直探索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总结和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我摸索出一套适合经济管理类专题的课程设计模式。下面我结合《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这门课谈谈自己的经验与心得。

 

一、目标导向:聚焦问题,发展能力

 

专题式教学在设计时侧重于问题导向,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每个专题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围绕一个或数个“真问题”,即社会实践中真实存在的、有挑战的概念、方法或应用问题。专题式教学的内容是按照问题解决方案的导向来建构的,教学内容很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给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带来了挑战。在进行各个专题设计时,需要将这个因素纳入重点考虑范围。我个人的经验是根据不同学生班级(国际/国内、本科/硕士、学术型/应用型)的特点,调整相应的知识迁移难点,搭设认知台阶,帮助学生自行选择擅长的思维模式(直觉判断或分析推理)跨越认知台阶。

 

  专题式教学的过程具有探究性,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巧妙地抓住这一特征,从不同视角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导向。《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这门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在设计课程时会重点考虑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中大量加入真实商业案例,鼓励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视角去审视已有的商业决策,通过批判性思考来掌握不同的方法论。为了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理解抽象的量化理论,我大量使用“玩具模型”,这是一种极简版本的简单计算的概念模型,借助它可以将前沿的建模转化为最简单的数值概念,让学生不需要专业的高等数学知识和经济理论,就能通过简单的计算来理解总体分析逻辑。

 

二、导入与前测:提升课堂参与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和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效专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积极性,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进入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对每个专题的导入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我在设计导入问题时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涉及专业前沿的理论和方法,二是关乎中国本土的实际问题和商业问题,让学生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例如,为什么瑞幸咖啡被部分消费者认为口感低劣,而在盲测中又分不出它跟星巴克的区别?以这样的问题导入,会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去探索真实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深层次专业知识。好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引领着教学全过程的开启。

 

图片

为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应在教学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需求进行“摸底”,即进行课堂前测。通过课堂前测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况(如知识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风格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实施精细化教学。专题课程的知识内容涵盖广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对教学内容加以选择,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评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以我曾教过的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为例,经前测发现,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基础,但并非全部学生都具备较好的量化分析基础、修读过应用统计和计量编程方面的基础课程。因此,我在设计课程时会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差异,对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使期望目标与学生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远近不同的期望目标。同时,我也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辩论、咨询、计算机仿真、统计模型、博弈游戏等,尽可能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互助互学来弥合知识差异。

 

三、拓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1)方法论的加深

 

  如何在不挑战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度拓展,对教师课程设计的灵活度提出了挑战。以课程中“基于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建模”这一专题为例,大部分管理学本科生具备多元线性回归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变量和模型的理论理解,这就对学生使用行为建模产生了限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帮助学生弥补建模的专业知识,又启发他们进行商业实践上的应用,是不现实的。于是,我想到通过带领学生求解真实问题来帮助他们建立知识逻辑。我首先讲解行为数据的离散特点,然后问学生如何去拟合这种离散的被解释变量。在学生提出使用线性回归后,我将回归曲线拟合给他们看,显示出拟合的程度较差。然后再追问如何解决“拟合差”的问题,部分学生会想到线性概率模型,此时我继续提问“如果测出的概率为-1或正3,超过(01)区间无法解读怎么办?”经过层层设问,启发诱导,最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模型和逻辑回归的概念。这样,中间省去了很多艰涩枯燥的数理推导过程,选择性地绕开一些超越课程要求和学生基础的知识难点,聚焦在课程方法论的应用上。

 

  (2)应用性的拓宽

 

  专题式教学的内容紧密围绕社会现实问题、时事热点和学科前沿等,换言之,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这需要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充分发散思维,列举一些应用场景,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以课程中另一个专题为例,其内容是“通过知觉图调研消费者偏好,从而判定产品的定位和制定企业竞争战略”。由于部分管理学本科生仅了解“通过X-Y坐标体系拟合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认知进行竞争分析”的单一应用场景,这就需要我帮助学生理解知觉图的多种应用。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设计洗衣粉的产品线”。这个问题看似与知觉图的设计思路不一样,于是学生会跳脱出课堂知识框架,纷纷讨论洗衣粉的材料、包装和效用等方面。我再追问“如何通过调研判定这些维度哪些更有效”,在学生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时候,我介绍了沃顿商学院Paul Green教授所做的知觉图分析。他通过要求受访者将日常活动的不同场景进行归类,分析消费者潜意识里对洗衣粉的产品定位,最后得出结论“气味是设计洗衣粉的重要维度”。因此,洗衣粉的产品线设计应以气味差异为主,而不是化学成分差异。很多学生突然发现知觉图还可以用到这样不同的场景中,都感到非常有趣。这样的案例可以将枯燥的定性分析与生动的解密推理联系起来,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当前专题应用场景的关注和兴趣。

 

四、课程引申与考核

 

1)课程引申与自我学习

 

学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中将一个专题理解透彻,课后将通过自我学习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引申,教师应为学生的引申学习提供支架式的服务和帮助。一方面,我会告知学生前沿的主流研究方法和实践价值,帮助学生判断当前专题是否和他们的研究兴趣相匹配。另一方面,我会在每个专题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专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和媒体报告,鼓励学生在课后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去深入探寻该专题下的研究切入点。课程引申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历“再发现”的过程,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实现知识再生产。

 

2)多样化考核方式

 

专题式教学的考核部分需要结合其特点进行专门设计。由于专题式教学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所以课程考核也应嵌入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同时,相应的考核方式须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我采取了形式多样、注重过程和能力的多维考核方式,具体内容包括:一、设置课堂竞争游戏,如课堂上的小组练习或计算机仿真,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数据集和一个模拟器,然后组织进行两轮比赛,具体判分按照小组的排名决定,每个通过产品设计获得最高利润的团队成员将获得5分(满分),剩下的前百分之五十的小组成员将获得4分,后百分之五十的小组成员将获得3分。通过游戏激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竞争,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又能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等能力的发展。二、布置综合性作业,兼顾对学生的独立、合作、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述等能力的要求,如研究问题的设计、企业决策调研等。过程性考核也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及时反馈,可以作为课堂效果的直接证据,并进一步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

 

作者:徐子彬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马歇尔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研究发表在Marketing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等顶尖期刊上,并获国家自科基金和上海浦江人才基金支持;教学上获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社科组二等奖。设计并教授《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课程,2020年教评经管类排名1/161;全校文科大类排名2/697

上一页:

下一页: 怎样上好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