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法-传媒学院教师潘晶
作者:来源:时间:2018-06-19
“造访发达国家的学校就可以发现,那种课桌椅面向黑板整齐地排列、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风景,已经进入博物馆了。宁静的革命从幼儿园扩展到大学,这种课堂革命已经是不可逆转了。”
——佐藤学(日本教育学博士)
一、什么是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一种授课的社会形态,将班级集体临时划分为若干个具有工作能力的小团队,共同完成由教师布置的,或者是自行设计的学习任务,并且其学习成果可在后面的课程阶段中使用。——恩斯特·迈尔
分组教学是充当传统讲授型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和调剂。它明显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分组教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相关框架理论。
二、为什么进行分组教学?
学生坐在课堂都在孤独的学着,而且在课堂中涌动着一种你追我赶的负能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使学生缺少沟通和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为什么分组学习会起作用?要从心流的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奠基者之一米哈里齐教授对著名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工程师和学者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结果发现,许多名人名家多用“水流”来形容创作时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学习,高效完成任务的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精神境界。根据这种描述,米哈里齐教授提出了“心流”。而“心流”产生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条:高挑战、低威胁、及时反馈、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时间和活动具有结构性特征。
而分组学习有五个作用机制,挑战、激励、反馈、交流和结构,恰好满足四个要求。
虽然小组建设的过程会花费教师许多时间,但后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可总结为以下四点:
促进角色转化:由学校人(学生)向社会人(人才)转变需要社会化学习。
激发群体潜能:团队对自身能够达成既定目标的内在信念。
追求高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动手学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需要:过程性知识、怎么办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完成。
三、如何开展分组教学?
1、分组教学的适用范围:
陈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可以不选用分组教学。
理解性知识:需要探究、讨论才能加深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适合分组教学。
过程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适合分组教学。
2、如何分组
分组的标准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动手实验:3人一组
分析讨论:7-8人一组
多数情况:4-5人为最佳
几种无效分组的情况:
小组规模过大:每个成员参与机会减少或互动结构过于复杂。
缺乏异质性:同质性过高会导致思维多样性缺乏。
合作技能差:缺乏合作技能,会出现支配性人物、责任扩散等现象,使得组员没有归属感。
分组方式
同质小组:兴趣、爱好、能力相投的人员安排在一个小组,教师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情况布置任务,该分组方式不宜经常使用,因为小组内差距小,缺乏发展区的刺激。
异质小组:社会的微型浓缩,由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成员组成。有助于学生互助和思维的多样性。一般按照成绩均匀分组。
随机小组:以游戏或抽签的方式成组,增加趣味性、扩大学生的交往面。
自愿小组:自愿成组,优势是彼此间有信任和了解,为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缺点是阻碍思维多样化,另外容易造成闲聊的情况。
3、任务布置
目标描述:使用正确的思维动词来描述目标,例如:回忆、分类、分析、演绎、归纳、总结、举例、归因、比较、推论、评价、洞察、阐述、抽象、预测、运用、设计等等。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心骨,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任务分析:根据目标确定教学任务适合哪一种教学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分组学习。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
方法选择:根据具体任务,设计合作学习的方式。
统筹考虑:考虑与分组学习法相配套的小组组建和建设方略、分组学习的时间分配、道具物品的准备、课堂环境的布置和管理、分组学习的评价等等。
4、分组教学方法
轮流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有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和代表发言等环节。
角色法:组员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任务目标。
思维链:布置问题,得出问题答案的思考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共同圈:将自己的观点在任务完成后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提炼后写进小组共同圈。
辩论法: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反驳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或是交流思想。
拼图法:领取相同分析材料的学员进行探讨分析,再将获得不同材料的学员组成小组进行组内探讨,此方法可以博采众长。
四、分组教学课程规则
培养责任心、调动参与热情、避免英雄主义、积极沟通指导、资料分析查找、设置时间压力和成果记录展示。
——摘自潘晶学习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体会
上一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集体备课暨示范课活动
下一页: 案例教学法-商学院教师 张思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