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世元:创新“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作者:来源:时间:2013-06-06

创新“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思考 

               —兼论会计学专业“情境化”教学 

On Innovative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 

                                       —“Situational” Teaching for Accounting Major 

苗世元 

摘要:本文结合会计学专业教学实际,着眼于解决教学与实践密切联系的问题,论证深化“情境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立足拉近学生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企业应用的距离。提出不同课程、不同学期应当采取不同的“情境化”教学方法;提出不同课程的“情境化”教学目的和要求;提出如何适应“情境化”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提出如何适应“情境化”教学模式研究应用性教学课题。本文的宗旨是更好地提升我校教学质量,提高我校学生就业率,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Abstract:This thesis integrates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in accounting major, focusing on solving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o explore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author tr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 society,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eaching and cooperative application. Different “situational” teaching modes shall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urses and semesters. It is suggested to have different “situational”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course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meeting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demand; research subjects 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thesis aims at enhanc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employment rate, as well as realizing teaching goals. 

关键词:“情境化” 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教学 

  

   应用性教学的“情境化”设计是当下本科教育的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用实际“情境”结合专业理论培养训练学生,借以最大限度的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应用之间的差距。本文试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从“情境化”的概念、“情境化”的作用、“情境化”的教学实践三个层次,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并就此请教于各位老师,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 “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情境化”是人们对社会现实情景进行再造而形成的仿真情景。应用性教学的“情境化”是指结合专业特点,仿造的以形象为主体的职业场景。 

   本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企业应用型“中级会计”,依据这样的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情境化”可以用五个等式来表述:环境“情境化”=企业财务环境;教学内容“情境化”=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内容;岗位“情境化”=企业会计岗位;操作“情境化”=企业会计岗位操作;能力“情境化”=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能力。 

会计学专业“情境化”教学表现为三种形式:“问题情境”教学、手工记账教学、电算“情境化”教学。 

1.1 “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是以理论和实际结合为原则,提出教学“问题”,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之后,着重分析经济增长率、就业率、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变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对企业投资决策、销售预期、经营成本的影响。再例如:求证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先不讲定理,而是给定四根长度分别为15 厘米、20厘米、30厘米、60厘米的木棍,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其中的三根组成三角形,学生分析、操作后自然理解了这个定理。这些就是“问题情境”。应当高度重视“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将其贯穿于专业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尽可能覆盖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会计方法等各个教学环节。 

1.2 手工记帐教学“情境” 

   手工记账是传统的会计形式,进行手工记账训练,不仅在于很多中小企业至今仍采用这种记账形式,更在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手工记账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在记账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对比能力,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与他人协作能力,可以收到多方面的训练效果。手工记账应当成为基本实训方式,应放在电算化操作之前进行。 

1.3 电算化教学“情境” 

   电算化教学是“情境化”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情境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特别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学生必须取得电算化初级资格证书。 

“情境化”教学目的是提高知识转化率,将学生学到的知识、理论、方法转化为企业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而实现从校门到企业门、从“情境化”操作到企业会计岗位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能即时胜任企业财务岗位工作。 

2 “情境化”是应用性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情境化”具有在理论教学层面,以“问题情境”涵盖实际操作环节,通过实际操作深刻领悟理论原理、明确理论支撑的特色。“情境化”教学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格,它承载着实现培养目标、满足教学要求、解决实际教学矛盾的责任。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诸如: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协调;传统的以课堂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注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培养方式脱节;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联系过少; 教学计划、师资素质与应用性教学要求不完全适应等等。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情境化”教学是应用性教学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它的务实性、实战性为我们开辟了应用性教学的新思路。 

   本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级会计”人才。其能力诉求是:一方面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教育, 必须比高职、高专培养的会计人才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更扎实的理论根底、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 也要比原普通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具有更强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 能够较快地胜任企业会计岗位工作, 能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主要的理论基础、更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本质要求。“情境化”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3 不断探索“情境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情境化”教学不仅表现在企业财务场景下的实际操作教学,而且表现在课程(课堂)“问题情境”教学。应当将“问题情境”、手工记账、电算化“情境”教学,贯穿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企业财务“情境化”教学又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研究“情境化”教学的形式、步骤、方法及其规律性,努力探索基于科学认识基础上的“情境化”教学途径。 

3.1  完善“情境化”教学体系 

   会计学的“情境化”是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其本身是一个系统,应当不断完善“情境化”体系建设。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是“情境化”教学的重点。“情境化”教学应当主要包括:实练、实做、实习、实论四个环节。 

3.1.1   结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务》等基础课教学,以培养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基本原理运用能力为主,密切联系企业会计岗位实际,提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以小论文或作业练习的形式,进行“情境化”实练。 

3.1.2   结合《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应用》等专业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为主,实施会计电算 “情境化”教学。以熟练掌握和使用会计软件、电算化操作技能为依托,伴随理论层面的课程教学进度,全程进行“情境化”实做。 

3.1.3   结合企业调研,安排学生毕业前实习。客观地分析,除定向接收毕业生的企业外,一般企业不会安排学生顶岗工作。在“情境化”教学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各会计岗位操作能力,但还缺少到一个生疏的企业后迅速把握企业基本情况和有关财务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据企业基本情况和有关财务信息正确切入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当结合企业调研安排毕业前实习。应当给学生下达企业调研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拟定调研课题,要求学生写出企业调研实习报告。 

3.1.4以课程理论为指导,结合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实际,将问题与论文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进行实论。一是设计和建立涵盖课程问题、学期问题、学年问题、毕业问题的“问题情境”体系。二是以“问题情境”为选题和导向,以课程小论文和学年段论文为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企业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三是以“情境化”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点。四是以“问题情境”论文为重点,深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论文可以在课堂上宣讲、可以在学生间讨论、可以由学生自行编辑优秀论文集、可在校刊或其他刊物上发表、可以组织论文竞赛等,采取多种形式以论文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五是充分认识基于“问题情境”的论文在促进学生理解原理、增强记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能力培养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强研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 

3.1.5   健全“情境化”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层面,密切联系企业财务核算、管理实际,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化”教学层面,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方法的支撑点和联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结合中能动的提高教学效果。 

3.2   企业会计电算“情境化”教学的途径 

   企业会计电算化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电算“情境化”是应用性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特别加以研究和探讨。电算化教学的“情境化”主要应当解决以下问题。 

3.2.1   设计企业财务环境及核算凭证。企业财务“情境”操作应当包括手算、电算两种形式,二者的内容、流程、方法、岗位设置、基本要求等都是一致的。这里主要分析创建企业财务电算化“情境”的有关问题。 

选择不同行业的几个中型企业,模拟建立企业财务处(科),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岗位分工。 

模拟企业基本情况,如:产品及价格、部门设置、账户、开户行、内部财务制度、财务岗位分工、财务流程等与财务核算、管理有关的信息,以及印鉴、办公用品等。 

    依据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电算初始化,设置电脑账套。 

    模拟企业经济业务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模拟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名称和数据,制作原始凭证。这些经济业务事项应当涵盖一个财务年度,经济业务事项的数量根据需要确定。 

模拟原始凭证的经济业务项目,需要涵盖企业会计报表构成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方面。 

设计诸如: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科目)名称及应记金额,需要进行判断和识别的经济业务事项;介于两个科目之间的经济业务项目;容易混肴的经济业务项目;有一定难度的经济业务事项等“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在电算化条件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算“情境化”教学应当包含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守则、道德规范等内容。 

3.2.2   由浅入深实施企业会计“情境化”教学。电算化能力包含在“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概念之中,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未来胜任企业工作的工具性能力。无论对于初级、中级、高级会计而言,电算化能力都是最基础的。在校学习期间各门专业课程(也包括某些非专业课程)都需要电算化能力的支撑。电算“情境化”教学应当涵盖会计学本科教学全过程,与理论层面的教学同步、交叉进行,互为支撑。 

学习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课程,具备了录入原始凭证和制作会计分录的知识和能力后,即开始会计员的电算“情境化”操作教学。 

   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递进式进行材料核算、费用核算、税务核算、原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利润分配等企业各会计岗位的电算化“情境”操作教学。 

    以电算化操作为依托,进行涵盖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情境”操作教学。如:会计报表分析、起草企业会计制度、电算初始化等等。 

可否从大一下半年开始建立书式账簿,实行手工记账“情境”实练?可否从大二下半年至大四上半年,由浅入深全程进行电算“情境化”操作教学? 

    提出电算“情境化”教学涵盖会计学教学全过程的问题,涉及到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组和教务管理问题。是否可以在不突破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计划的前提下,重组专业课程结构?实行分模块教学,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安排适当集中和前移,这样有利于理论层面的教学和“情境化”层面的教学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率先形成。这样在校期间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公共基础课程或其他非专业课程可以分段或穿插进行。不能忽视通识教育,在着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企业“情境化”教学计划与考核 

    从本质上讲“情境化”教学是企业财务实践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应当切实加强计划管理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考试机制。 

3.3.1   根据实练、实做、实习、实论“情境化”教学体系的要求,制定企业财务“情境化”教学计划。计划主要由课程教学的“问题情境”计划,电算“情境化”教学计划两部分组成。做到有课程计划、有学期计划、有学年计划、有本科四年计划。借以对“情境化”教学进行总体策划,防止盲目性。 

3.3.2   制定基于课程“问题情境”的小论文、基于不同学年段论文的考核标准。制定分阶段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依据考核标准进行严格的考试,考试成绩应当计入学分,纳入毕业成绩之内。 

3.3.3组织学生开展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带动练、以练促进赛,使“情境化”练习成为学生自觉的、日常的学习活动。 

3.4   以企业财务为导向,开发“情境化”教材 

适应应用性教学要求,应当着力开发兼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教材》,梗概内容如下: 

3.4.1  关于企业基本情况、财务信息的基本知识 

《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和衔接。 

《企业会计制度》(包括核算科目及编码)、《企业会计流程》的编制要求和编制程序。   

企业会计岗位与外部,如:银行、税务等,与内部各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电算初始化内容、条件和操作要领。 

判断、识别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查找和纠错的路径、方法。 

其他应当掌握和熟练应用的有关知识、理论和技能。 

3.4.2  提炼专业理论课程的应用知识 

从专业课程中抽象出应用理论、应用知识、应用方法要点,明确其与实际操作的联系与支撑。 

3.4.3  企业会计岗位操作技能和职责 

《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教材》应当按照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会计方法与实际操作相统一的原则,涵盖企业开业—生产经营—停业(歇业)全过程的会计实务,综合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尽量使用模拟企业的财务案例和经济业务事项说明问题,特别是企业会计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而指定教材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应当加以充实和概括。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概述。 

出纳与货币资金岗位核算。 

债权债务(应收应付)岗位核算。 

财产物资的收发(存货、固定资产等)岗位核算。 

收入、支出核算岗位核算。 

工资、成本费用岗位核算。 

纳税实务岗位核算。 

资本、财务成果岗位核算。 

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岗位。 

其他岗位管理要求(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 

企业会计人员守则、职业道德等内容。  

4. “情境化”教学呼唤综合配套改革 

    企业财务“情境化”教学不是孤立的,它需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这里仅以提升教师企业财务经验、深化应用性教学科研、创新课程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4.1  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傅”型素质 

    会计学专业教师都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胜任教学工作的书本知识、理论素质、业务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相对缺乏的是企业财务工作实际经验。适应企业财务“情境化”教学的要求,应当努力提高其“师傅”型素质,即像企业中的“师傅”(或技术管理人员)那样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素质。“师傅”型素质主要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4.1.1   具有企业财务会计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胜任中型企业财务主管会计职务。 

4.1.2   能够通过调研、查找资料等途径,虚拟工业、商业、房地产、银行、证劵等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销售等与财务核算、管理有关的信息。能够虚拟一个财务年度的企业原始凭证。 

4.1.3   能够依据国家财政法规、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依据企业基本信息和财务信息,起草企业会计制度(包括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编码)。 

4.1.4   能够根据采集或虚拟的工业、商业、房地产、银行、证劵等企业的基本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手工帐套设置和财务电算初始化。 

4.1.5   能够进行财务分析,提出财务建议,具有发现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查错、纠错能力。 

4.1.6   具有组织、指导、管理学生在“情境化”条件下,进行企业会计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 

4.1.7   其他应当具备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和能力。 

4.2   深化应用性教学科研,提升学术水平 

《高等教育法》规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我校即将转为“二本”大学,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应用性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也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这应该成为我校学术、科研的攻坚对象。由此可见,培养应用型“中级会计”,出应用性学术研究成果,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双重任务。 

4.2.1树立和坚持应用性教学与应用性学术研究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做到教学和科研同步推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选题进行学术研究,以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实践,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提高。 

4.2.2   制定学术研究计划,有计划的开展应用性学术研究。围绕应用性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视野、课程方法、课程核心、课程主导等侧面,选择和确定学术研究课题,力争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4.2.3开展“推出精彩一课、承担一项课题、设计一个课件、举办一次学术演讲”活动。鼓励自我选题,有针对性的推进应用性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 

4.1.4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学出成绩、科研出成果。将科研成果作为评级、职称晋升、增加薪酬和奖励的依据。  

4.3  “情境化”为主导,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应用性教学综合配套改革中,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基础和重点,理论教学层面应当契合“情境化”教学的内在要求,着力研究其内容和方法创新的途径。 

4.3.1  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的原则。 

    应当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孤立的讲解本门课程向各门课程的交叉融汇转变;由平铺直叙讲解知识、理论向突出应用性节点转变;由单纯讲解知识、理论向传授学习方法转变;由讲清楚知识、理论向应用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4.3.2  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方向。 

    一是讲求整合,把握课程主线和课程的知识体系。二是删繁就简,突出课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会计方法,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三是注重联系,突出专业课与非专业课、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互性。四是强调实用,做好课程知识、理论、方法与实际操作之间的链接。课程教学内容应当趋于“立体交汇”,趋于理论之间、理论与实用之间、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融会贯通。 

4.3.3  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取舍。 

    课程理论层面的教学大致包括概念记忆、原理领会、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几个层次,教学方法应当围绕“学”与“用”,重在“用”,以及化“学”为“用”,立足于“练”的思路展开。应当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取其所长,交叉使用灌输式、案例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带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授课应从简单的单向式讲解改变为和学生讨论的双向性互动方式。并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3.4  课程教学创新的任务。 

    会计学具有成熟、严谨、相对稳定的科学体系,其本身受到科技进步、行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等因素的影响较小,企业、社会对会计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是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创新的任务就是有效的实现理论教学与“情境化”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理论教学,开辟应用型“中级会计”培养的新天地。应当以“推出精彩一课”为引领,把会计学专业的各门课程都建设成为符合应用性教学要求的“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