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基于PST-CCE的中高级维修电工课程改革

作者:来源:时间:2013-07-16

 基于PST-CCE的中高级维修电工课程改革 

机电学院  刘丹丹 

摘要:PST-CCE的英文全称是“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 - 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它是我校借鉴国外院校推行的“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打破以往的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从兴趣出发的授课模式。旨在服务二、三本院校,培养出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本文从为什么要采用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培养什么人才,课程体系怎么优化整合,教学方式方法怎么改革,实践效果如何等几方面阐述其正确性、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关键词:PST-CCE 人才培养 岗位能力 职业情景 教学改革

 

1 什么是PST-CCE

我校成功提出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人才培养模式”。其英文: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缩写:PST-CCE。 

这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以及理论的提出是前所未有,举足轻重的。他反应了我校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要想深入理解PST-CCE,就要知道什么是岗位能力,以及如何构建职业情境。 

1.1什么是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的含义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它是由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提出“能力素质”概念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麦克利兰将能力素质(Competency)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分五个层次: 

(1)知识(Knowledge) 

(2)技能(Skill) 

(3)自我概念(Self-Concept) 

(4)特质(Traits) 

(5)动机(Motives) 

麦克利兰应用冰山理论,把属于海平面上的知识和技能称为通用性素质(Threshold Competencies),而真正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人的深层次因素,是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这些被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 

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说明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能适应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缩短甚至不需要从毕业到就业的适应时间,通过鉴别性素质使之成为岗位胜任者。 

1.2如何构建职业情境? 

构建职业情境教学模式应遵循“任务引领,服务驱动,目标具体,内容实用,做学一体”的原则,并可分为感知任务、体验任务、实践任务和实现任务目标四个阶段。 

职业情景化培养模式,说明了我们的手段是通过把职业的场景和情景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感知任务,通过学习过程体验并实践任务,最后完成任务即实现任务。整个过程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未来职业的工作需求。 

拿我们机电学院来说,我院始终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实践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践行“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PST-CCE)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现有运行控制实验室、微处理器实验室、控制技术实验室、工业自动化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机电力拖动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组成的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 

2 为什么要实行PST-CCE

为什么要实行PST-CCE取决于我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 

㈠教育背景 

目前,三本院校都以基本转设为二本或正在寻找出路。国家越来越倾向于职业教育。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教职成[2003]5号)中强调:“技能性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沟通。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1] 

㈡社会背景 

就业者就业难 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是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多;二是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大;三是上亿农民工进城;四是结构性失业人员;五是企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员工转岗;六是海归派的批量回归和国外人士的抢占岗位;七是军队退伍和转业人员;八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快慢不一,新职业新岗位要求不断涌现,造成所学专业或原有工作经验与企业岗位需求有一定距离。这些求职者,一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提升者提升难 很多企业的在职人员,在一个职位上,虽然一开始能把工作开展的很好,获得一定的工作业绩,达到用人企业的满意。但是经过一断时间之后,令企业和员工苦恼的是,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往往会停止不前,无法取得更好的成果,企业想赋予员人更高的职位或承担更重要的任务时要么不得不“大胆用人”,要么“另聘高人”。这种现象导致一些用人单位或企业埋怨员工不能突破个人能力,创造更多业绩;而员工则埋怨企业没有给自己更多的发展空间。如何超越在职能力和目前业绩的局限,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不断地举办或参加在职能力提升培训是一条首选途径。 

2.1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正如以上所述,企业需要一进入岗位就能工作的毕业生。现在的企业不再是70、80年代的企业,不像以前的国企会给毕业生培训,学习,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希望进入企业的员工都能像老员工一样,一上岗就工作,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不需要培训,能立刻产出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和没有经验的毕业生找工作难,难找工作的原因所在。 

2.2 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了解到社会需求后,我们就知道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了。那就是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团队和协作精神,拥有主人翁意识,放到哪里都能独挡一面的毕业生。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必须作如下转变: 

⑴、讲授方式的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知识满堂灌,学生心不在;互动少,积极性差,被动学习的局面应该向新型的授课方式转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利用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或综合教学法等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⑵、讲授地点和手段的转变:传统的就在教室或实验室授课已经成为规律,学生已经没有新意,有的学生甚至一看到老师打开PPT就有心理厌烦情绪(这是我做调查得来的)。这学期开设的通识课,原本非常有意思的内容,但学生看到是用PPT讲的,就没人爱听了,导致课堂纪律非常不好。白白浪费了资源和时间。我们应该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变换地点和手段。我的课堂上板书不少,但学生们很爱听。 

⑶、考核方式的转变:古代的一考定终身,对于现代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早已不合时宜。我们应该把期终考试的一考结合到过程考核中,我的课堂,只要是我有自主权限的,我都会摒弃期终考试,而采用过程答辩考核。这个成绩才反应了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杜绝了平时不学,期末恶补还取得好成绩的现象。 

3 我践行的PST-CCE

我是机电学院自动化系的一名专职专任教师,为贯彻落实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现做了以下工作。 

⑴、具有讲师和高级技师双证,具有理论和实操的教学能力。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⑵、我的课堂完全以企业需求实际来组织教学。现正在开设的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课程就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题为任务引导,每次课都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为打造PLC应用工程师提供基础。 

⑶、以项目教学法编写了《电机与电气控制》教材,将在今年8月份出版。 

⑷、我指导学生成功申报“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立项。申请立项题目为“恒温恒湿智能显示控制婴儿床的设计”。 

⑸、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在比赛中学到了其他老师的长处,学到了怎样把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有效的融入教学环节中,让我受益匪浅。 

⑹、我在沈阳市百千万技能人才大赛中先后两次获得“技术标兵”荣誉称号。 

3.1 确定本课程的岗位能力    

本学期所教授的课程是《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根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对该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结合项目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岗位能力主要内容有:维修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常用电机与变压器及其拆装与维修,常用低压电器及其拆装与维修,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电动机的自动调速系统及其调试与维修。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本课程的教学应遵循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理论知识为操作技能服务的原则,致力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②教学中,应在模拟训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③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加强个别辅导。对于优秀学生,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其关键性能力,增强其发展后劲。④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够用、实用”的原则对其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讨论分析”、“观察思考”、“亲身体验”、“举一反三”增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在学习方法、难点的掌握方面提供帮助和提示。 

3.2 构建职业情境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就了解到学生们已经完成了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试并且都通过了考试,就等着发证了,但是学生们的水平不高,甚至都不能符合中级维修电工的岗位要求。我听到这的时候,感觉很是诧异,但好像又可以理解,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后果。我们学院为了学生们毕业后能达到电工的要求,加开了中高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这门课。 

为什么学生们考过了证,但是对维修电工的岗位要求理解甚少?这不是知识不够,而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维修电工的职业情境。他们不知道维修电工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达到什么水平,需要具备哪些实操能力,以后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考这个证没有用,就是白花钱,我听到后很是惋惜。这些都是没有职业情境造成的。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真实的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维修电工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维修电工知识与技能。教学情景的创设可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积极的情景,通过学生参与来研究问题,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景一起来解决。 

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职业情景: 

⑴、模拟情景教学:在实验室里模拟维修电工的工作场景,安全用电,急救知识,绝缘防护设备,安全操作及安全生产,操作完毕进行4S。 

⑵、团队合作讨论:在第一次课就要求学生自愿分组,每个项目的完成都是以组来记分。在电路设计和实际接线时,要求一组的每个人都要参与进去。 

⑶、项目教学法:每个课题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呈现,从工艺设计,布局合理性,安全操作,生产4S,每个项目都是完整的一套流程。具体项目如下: 

序 号 

实 践 项 目(内 容) 

1 

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运行控制——点动控制 

2 

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运行控制——自锁控制 

3 

三相异步电动机两地控制 

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位置控制 

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6 

三相异步电动机Y-?降压起动控制 

7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控制 

8 

三相异步电动机多机顺序控制 

9 

986A半双工对讲机焊接调试 

10 

自由行走机器人焊接调试 

  

⑷、信息化教学:给学生几个自动化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学习。不懂的可以通过QQ或邮箱找老师请教。网站如下: 

1)        自动化网http://www.zidonghua.com.cn/ 

2)        中国自动化网http://www.ca800.com/ 

3)        电气自动化网http://www.ea-china.com/ 

4)        中国工控网http://www.gongkong.com/ 

5)        中国自动化网http://www.coaoo.com/ 

6)        电气自动化技术网http://www.dqjsw.com.cn/ 

7)        中国自动化学会http://www.caa.org.cn/ 

8)        工控论坛http://bbs.gongkong.com/ 

9)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http://www.ea-china.com/sample/ 

⑸、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课下把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自己学习下来,课上给老师和同学进行讲解。 

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我有2个朋友现在开了2家自动化公司。有机会推荐学生去那里实习。 

 3.3 隐性分层教学 

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若实训教师继续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按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标准进行实训教学,则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发展,实训积极性不高,实训效果也难以保证。 

结合电工实训教学环节,我构建“学生‘隐性’分组——实训目标分层——实训内容分层——分层评价考核——分层提高”的教学模式。 

流程如下: 

 

             图1   隐性分层教学模式流程图 

⑴、考核形式:出勤,课堂提问,过程考核/答辩,课外作业,实训总结。 

⑵、总成绩构成比例: 

平时成绩占20%=出勤10%+课堂提问10% 

实训总结占20%:全部课题的原理,CAD图,项目完成照片 

过程考核/答辩占60%=每个项目的考核50%+课外作业10% 

3.4 实践效果 

通过这学期的课程改革,学生反映良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最后学生都说学到了以前从没学到的东西,感觉受益匪浅。专业教师的评价都很高。我们系内还进行了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 

3.5 改革建议 

 我会尽我的努力完美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希望学校以及学院方面能采纳任课教师的意见,多引进与企业接轨的自动化生产设备,而不是实验性的平台。这样我们也可以依托学校或企业做出自己的产品,推向社会,为学校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