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辽河文化地位方向 展望辽河文化研究规划 辽河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作者:来源:时间:2018-10-22

秋高气爽,专家云集。1019日上午,来自社会各界辽河文化研究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沈阳城市学院南楼会议厅,共赴辽河文化研究高峰论坛这一东北乃至辽沈地区的文化盛事。 

 

  本次高峰论坛是沈阳城市学院继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之后主办的第二次文化学术峰会。今年525日,沈阳城市学院曾举办了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正式确立了辽河文化研究的前进方向和目标,而此次的高峰论坛则是对辽河文化研究的延伸和深度探讨。 

 

  辽宁省文史研究馆、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定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向峰,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大学原副校长顾奎相等36位专家学者及沈阳城市学院董事局主席徐伟浩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郭兴文,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崔凯分别主持本次高峰论坛。 

 

  徐伟浩发表致辞,他说:“大河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在辽河文化的研究中,辽河文化研究学术体系的构建大有所为。身为辽河儿女,我们对辽河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到无比自豪,身为辽河儿女,我们更能为新时代辽河文明大放异彩有所作为。沈阳城市学院作为辽河流域的一所新兴大学,我们有热情,有信心,致力于辽河文化研究,致力于辽河文化研究学术体系的建构,致力于为新时代辽河文明的再次闪耀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热烈的掌声中,徐伟浩为中国传记文学协会副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徐光荣,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兴,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辽宁张学良曁东北军史研究会荣誉会长胡玉海,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田立坤,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田广林、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王禹浪,铁岭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国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李新全,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辽宁省考古学会理事张星德,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丁海斌,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关亚新,沈阳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刘竟,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温淑萍,辽海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王申,鞍山师范学院国学中心教授张士尊,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立群,辽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叶红钢,铁岭文化促进会会长李瑞清,铁岭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王国仁,无可研究院院长张珂20位专家学者,颁发了沈阳城市学院客座教授、辽河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聘书。 

  本次学术高峰论坛,各位专家就辽河文化研究现状、西辽河文明探源成果,对阐释辽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辽河文化特质研究、辽河文化研究的规划与展望四个主题展开主旨演讲。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辽金史学会理事王徳朋在主旨演讲中阐释了辽河文化的定义,辽河文化的爆发性、鲜明性、粗糙性和连续的向心性等特点。他认为,辽河文化冲击并融合了宗教文化,激活了中华文化因子,遏制文化特征不断腐烂的趋势。他提出,要成立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编制辽河文化遗产目录等方式,以此保护和推动辽河文化研究发展。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大顺以《礼出红山》为题,援引国内外各类研究成果,结合红山文化出土文物加以分析,认为红山文化具有有序的社会形态和规范的礼仪祭祀制度,为辽河文化的阐释、研究增添了一抹亮色。 

 

  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沈阳市文史馆馆员王绵厚对沈阳城市学院关于辽河文化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他认为从横的社会层面来说,辽河文化具有先导性多元性地域性三个特质;而从纵向的历史时空来看,辽河文化发展具有五个重要历史时期,分别为先秦时期、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闾山辽陵文化时期和盛京文化时期,这是辽河文化研究的五大亮点。 

 

  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王禹浪认为:“这样一个高峰论坛,绝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考古学者的聚会、历史学家的聚会。也不是一般的文学讲座,而是一次辽宁文化复兴的盛宴。”王禹浪说,振兴辽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文化复兴来推动经济复兴。就辽河文明与辽海文明之争,王禹浪更偏向辽河文明,他就辽河流域的主要水系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阐述了辽河文化研究的方向。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田广林主要就辽西地区和红山文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他说,红山文化集中分布的辽西一带,东南、亚亚、北亚的文明交汇区域日益增多的考古新发现表明,早在红山文化时代,中国北方的辽海地区就与遥远的西亚、北亚等地有着十分密切的人群互动和文化交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时代,辽海地区就已经成为世界东西、中国南北的文明交汇的区域。 

 

  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大学原副校长顾奎相认为,辽河文化底蕴丰厚,传承千年,是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的。在如何占领辽河文化研究高地中,他认为创新就是要讲前人之未讲,要在学术方面争取新的突破和发展,也可以对前人的一些谬误进行修正。只有创新才能使辽河文化发扬光大。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对课题进行深入探究,这样才能更加专业化。 

  辽宁省文史研究馆、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定安肯定草原文化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等草原文化推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的大唐盛世也是由于吸收了游牧民族的精悍的文化血脉而强盛开放、兼容并包;佛教的传播也是借由草原民族的推动而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彭定安提出,现如今对辽河文化的研究是对辽河文化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在研究中不能好高骛远,跨越现有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他寄语沈阳城市学院:要组织力量、分工合作、培养后劲、内外交流,将辽河文化研究发展推向中国进而推向世界。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兴指出,在辽河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范围应该抓重点的进行研究,全面研究会分散力量,而对于每个文化分支则应该抓住其特别之处,进行亮点研究。沈阳故宫博物院名誉院长李仲元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晋文化等其他地域文化为例,旨在突出地域特点的重要性。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文史馆馆员初国卿强调,要从三方面进行辽河文化研究的传播:分析选题、强化项目意识、质朴手段传播。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武斌提到,辽河文化研究的如何传承应该从文字、图像、民族、制度等方面进行考量。沈阳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杨宝林提到金代的王庭筠,清代王尔烈、高其佩,民国时期的王光烈等书法大家成就非凡,对研究辽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辽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赵子祥、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国庆、东方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杨钟越等专家学者,也分别就辽河文化的研究,进行了积极探讨。

   与会专家学者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沈阳城市学院主持建立辽河文化研究院、辽河文化展览馆对辽河文化研究所做的开创性贡献:“这表明了一所民办大学志存高远、知行合一,学科建设具有极高的战略思考。”对于研究辽河流域文化研究选题立项,编辑出版、成立智库达成共识,并表示将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辽河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高峰论坛对于促进辽宁文化建设、辽河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推动沈阳城市学院教学研究与学科构建意义重大,语言文化学院全体师生将在这项研究与规划中,为辽河文明大放异彩而有所作为。 

  本文由对外交流中心 金丹 记者 尉恩超 练诗琦 李佳思 裴芷慧 龙雪 朱俐柔 吴琦共同采写。摄影记者:王宏开 李子龙 肖毅轩 胡雨欣 姜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