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L”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成果报告
作者:来源:时间:2013-04-22
本项目是基于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辽宁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立项及实施成果。
一、成果内容:
(一)明确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培养定位主要是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走的是“高端路线”,从职业教育上看,主要包括中专技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专业能力”的技艺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基层和中层的操作管理人员。
沈阳城市学院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学术化及高职教育技术化的现状,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全面革新,通过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及专业素质的培养,利用校内实践学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等手段,培养既具有职业精神、专业操作能力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及领导力的酒店管理人才。
(二)构建了一套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学院提出了适应独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SOSL”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专业思想(speciality thought)、职业精神(occupational spirit )、服务艺术(service art)以及领导能力(leadership)四个方面以及“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实境化”人才培养模式。
⒈ Speciality Thought Education—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因素,正确的专业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促其努力奋进,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在潜能的动力源泉。专业思想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就业观,使学生在校期间热爱专业学习,毕业后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服务至上”的基本观念以及热忱质朴的劳作意识。
⒉ Occup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团队意识等等。在职业精神教育方面,绿岛酒店管理学院着重培养学生的劳作意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团队精神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⒊ Service Art Cultivation—服务艺术修炼
服务艺术是使客人快乐(非常满意和无比喜悦)的艺术,也是赢得顾客忠诚的艺术。现代酒店不仅是一个为顾客提供食宿服务的场所,而且也是一个为顾客提供新颖、快乐的文化审美体验的艺术化服务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外,还必须使其熟练掌握服务技能、服务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⒋ Leadership Training—领导能力培养
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管理者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作为一所培养未来酒店业管理人才的本科院校,绿岛酒店管理学院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创新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执行力,养成勤思考的习惯,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等。为此,学院在培养方案中特地增加了“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等岗位实训。在低年级技能实训过程中,学院将学生分成若干不同小组,每组选拔出一名组长负责全组人员的管理,并在各组之间开展评比。这种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切实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应用效果突出。通过校内现有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对学生专业实操技能及管理能力的培训。经过三年半的实践,我校的应届毕业生及在校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与好评。
学院提出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实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紧密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配套设计课程模块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各项教育。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构建相关职业情景,使学生入校后完全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接受实践教学的训练,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以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连接”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学院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理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内,学院依托(沈阳市首家五星级酒店)的完善设施并加以整合,建成集餐饮、前厅、客房等为一体的全景教学酒店。学生入校后完全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接受体验教学的训练,以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链接”。在校外,学院与沈阳、北京、上海等多家五星级酒店达成或正在达成合作意向,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及未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确立“SOSL”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酒店管理学院将“专业思想、职业精神、服务艺术、领导能力”作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与就业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树立并不断增强学生服务至上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酒店行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实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SOSL”人才培养核心要素,酒店管理学院提出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实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构建相关职业情景,使学生入校后完全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接受实践教学的训练,并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以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连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国际化视野,熟悉酒店行业,具有从事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知识,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有较强的专业实务运用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毕业后具有五星级酒店核心部门(餐饮、前厅、客房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将其岗位能力分解为:酒店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酒店操作技能、酒店运营管理能力。
(三)制定“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安排上,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通识教育三者的合力效应,即制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前置,将具有总结性的理论课程后置,使学生带着实践经验学习理论,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实践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按照“员工”(学生)在企业的成长规律及各阶段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安排课程。
将实践(即,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并加大实践的比例,同时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了使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实务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同时树立并不断巩固学生的职业意识(包括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团队意识等),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的问题。如:学院开设了餐饮管理和房务管理方面的综合训练,即将绿岛酒店的经营管理工作全部交由学生完成,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前一阶段理论学习的检验,又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理论学习奠定了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开展“四段式”教学过程: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顺序及“员工”(学生)在企业的成长规律及各阶段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设置和安排课程,并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体验学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实践学习阶段和总结提高阶段。
体验式学习阶段即为在学生入学之初针对行业技能开展岗位体验与实训课程,让学生实际上岗,对客服务,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行业认知;理论学习阶段主要针对岗位能力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教授学生作为管理者应掌握的专业理论。实践学习阶段是让学生到酒店中去进行上岗实习,到五星级酒店中去实践去学习。通过走进企业,学生很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当学生再次回到学校时就进入了总结提高阶段,教师针对总结学生在企业中实践所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有意识的教学,学生也提高了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教师队伍建设: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学一体授课方式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来要求,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教师60%以上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同时有一定酒店实际工作经历。并通过让教师在校内教学酒店挂职等形式直接参与酒店的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学的人才队伍正在慢慢形成。
经过三年多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社会认可。在教育厅主办的辽宁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评选活动中,我院申报的以“SOSL”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获得了批准,这说明我院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在教学理念、学科整合、师资力量、硬件配备、管理机制等方面为省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学生层面来说,在独立院校转型过程中,本人才培养模式也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顺序及“员工”(学生)在企业的成长规律及各阶段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设置和安排课程,四个教学环节的教育、熏陶和实践,许多同学在实习及就业过程中受到行业的好评。如前所述,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化、国际化是我们国家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来开展职业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每个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数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都将面临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创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学院根据学校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从教学计划到学生实践各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职业化、国际化色彩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而对其他院校及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推广价值。
上一页: 构建通识教育体系 实现育人目标
下一页: 独立学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