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通识教育体系 实现育人目标

作者:来源:时间:2013-04-22

(辽宁省2012年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通识教育是实现我校育人为本办学初衷的主要途径,为保证通识教育的顺利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构建起了以“两课”为核心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信仰信念、文化文明、生命生活、人际人事、社会社情、常理常识”为内涵的素质教育体系和以主题教育活动、行为管理、习惯养成为目标的管理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社会责任”,达到教育学生成人的目的。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广博、宽厚的知识,塑造精英意识,完成以人为本、育人为核心的教育使命,旨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日常行为养成性教育,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完满人格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素养,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就其内容而言,我们不单单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种能力、态度、和素质的教育,并且始终牢记教育内容设置的逻辑起点是活生生的人,教育内容服务于教育主体,而不是相反。

二、我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出发点 

(一)从独立学院学生实际出发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决定了我们需要加倍努力赶超其他层次的本科院校。另外,我国初中等教育受应试教育之弊的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进入大学,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在教养、涵养、素养等方面的欠缺由于没有家长的管教、学习的压力,更是表现得较为突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我们的通识教育中将注重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使学生无论从外在的行走坐立,还是内在的各种素养都得以提高。

(二)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出发

   以往的学生教育管理,一方面是学生工作系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实施,虽然两厢都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实际上往往是相脱离的,使学生知行不统一,甚至出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得高分,而日常校园生活中违纪违规频现这样的令人费解的现象。因此,学院挂靠学生处成立通识教育学院,从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上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知行统一。

(三)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出发

   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都说学生工作重要,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一种事务性工作,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教育的功能难以发挥,没有前瞻性,更多的像是消防员,四处救火,疲于应付。我们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将学生工作的各方面纳入其中,并将引入学分制的管理机制,使学生工作更加系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从打造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实践出发

   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作为独立学院在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注重学生“三养”(有教养、有涵养、有修养)、“四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将承担“三养”和部分“四力”的培养任务。

三、我校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之处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系列中的本科层次,其自身所担负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义在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

(一)构建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模型。

 

(二)提出了通识教育素质模块

   学校通识素质教育大纲(选修专题)包括为信仰信念、生命生活、人际人事、社会社情、文化文明和常理常识6个模块,划分为28个小类,初步设计了1000余个专题,供全校教职工选题和学生选课。它包括:

1、信仰信念

  教育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爱家乡、爱学校意识。主要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2、生命生活

   教育目的: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讲座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命,成长成才。主要内容:生命本质、意义、价值,珍惜时光、珍爱生命、珍视健康,自然与人、伦理道德、学习方法和生态环保、生活品味等

3、人际人事

   教育目的:针对我校学生特点,注重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主要内容: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社交礼仪、人生规划、领导艺术、语言表达、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等。

4、社会社情

   教育目的:通过对世界、国家、社会、学校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要内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政治事件、风云人物、社会社情、日常生活和省情、市情、乡情等。

5、文化文明

   教育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史知识,领会人文精神,形成人文气质,提升审美能力,培育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绿岛学子。主要内容:人类文明、历史文化、中华传统、历史人物、重大事件、思想智慧、优秀文学、艺术经典、作品赏析等。

6、常理常识

   教育目的: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目的是通过常理常识的传授,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现代科技、科学精神、生态环境、哲学法学、逻辑关系、信息技术、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体育文艺等。

(三)实现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国家指定课程,2004年以来,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等文件,对课程学时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予以要求。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性为方向。

(四)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与教学的一元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手段。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纪律、日常表现等纳入规范化、系统化管理轨道,学校设置管理学分。管理学分总计4学分,大学4学年8个学期每学期0.5学分,折合宿舍管理100分、教室及分担区管理100分、早操100分、晚自习100分、其他日常行为表现100分。该学期学生受通报批评,扣50分,警告扣100分,严重警告扣200分,记过及以上扣300分。每学期学生获得300分以上为及格,可获得0.5学分。学年累计600分以下者取消评优资格。

三、通识教育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 

(一)进一步丰富了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内涵。一是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认为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二是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认为通识教育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本课题的探究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二)填补了独立院校通识教育的空白。课改设计和实施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出发,对独立院校开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根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重点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都开展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独立学院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及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还相对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一片空白。本研究就是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探索通识教育的独立学院构建和实施模式,一定意义上填补了独立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空白。

(三)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通识教育的工作目标。区别于以往通识教育从知识体系出发构建教育模式,创新之处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出发,将“两课”教学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育人体系作用,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指导性地位。

(四)实现了通识教育体系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独立学院通识教育体系的建构和实施紧密联系学生管理实际,将学生的教育管理融入到通识教育的实践育人体系,并不断探索高等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二者相互协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发挥积极作用。

(五)建立了包括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在内的双向选择机制。本课改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个人专长自由选择自己所熟悉专业的专题课程;学生可在通识选修专题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使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个符合实际。同时大胆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特别是变课程教学为专题教学,这样更贴近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实际。

   现阶段“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模式”这一教学、研究与管理平台已在我校得到应用。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完善,学校构建起“通识教育课程—通识选修专题—实践教学体系”这一“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模式”教学、研究与管理平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模式”无论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看,还是从选修专题建设上看,包括从实践教育工作来看我们都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并在模块建设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国内首个通识选修专题库,并上传到网络,提供给兄弟院校借鉴。目前已经有近2000个专题,其中1256个专题经过专家讨论上传,其中近500个专题教案建设已经完成可供兄弟院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