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探析民办独立高校转型期的科学发展

作者:来源:时间:2014-10-13

摘要:《教育规划纲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民办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立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大局向民办学校提出了高标准。加上生源困难及大学招生权限逐步下移的冲击,民办高校到了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转型期,即从依靠广告宣传造势竞争,向依靠实力竞争转变;从倚重规模扩张,向打造质量特色品牌、注重内涵发展转变;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注重“两大规律”(教育规律、市场规律)、确保持续发展转变;从补充教育资源不足的“卖方市场”,向提供选择性差异性教育资源的“买方市场”转变;从“家族式”或“合伙人”体制,向建立“两制”(法人治理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转变。总之,对不少学校而言,这不失为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场考验。

民办高校如何应对这场考验、登上持续科学发展的道路,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转型期  民办高校  科学发展  教学改革

一是努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走地方高校发展道路。 

不要好高骛远、一味想打造“国内一流”,首先应心甘情愿地成为“地方院校”,自觉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切实改变许多大学对当地发展贡献率很低的状况。我校沈阳城市学院立足沈阳,学校学生在学校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收到社会的好评。

二是探索成为有特色行业性高校。 

根据重点行业特殊需求、定向培养专门人才是谋求发展的重要路径。我校沈阳城市学院的酒店管理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都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都在为学校的转型积极献策。如酒管学院利用得天独厚的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培训,培养出来学生已输出到各个大型酒店管理企业就业,反映极好;影传学院在金院长的带领下,吸收了本行业高端的影视传媒制作技术,学生在学习完相关学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机电学院在李院长的带领下把计算机专业和自动化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企业紧密结合,为学生上岗就业提供便利。

三是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 

坚持产学研合作符合经济、科技和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把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民办高校要以教育链联动产业链,甚至可以在一个品牌专业后面建一个车间、一所工厂、甚至一个公司,鼓励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工学交替、产学融合。

四是具有经营理念,善于资本运作和形成经济实力。 

教育是特殊产业,民办高校的产业属性更加鲜明。民办高校把握产业属性,就是要讲经营、讲成本、讲投入产出,既遵从教育规律,也遵从市场规律,把教育、经济紧密融合、联动发展。公办高校已获得了几十年公共资源的持续投入,而民办学校的一砖一瓦得靠自身筹措。内涵式发展是靠钱堆起来的。当初靠高教规模快速增长机遇获得第一、第二桶金建起的许多民办高校,如今都陷入了缺少资金的困境。是否善于经营及具有整合社会资源,包括在海内外融资和资本运作,形成支撑教育经济实力的能力,成为对民办高校掌门人智慧和能力的又一考验。

五是要切实完善治理结构。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依法推行真正具有法律意义的理事会、董事会以及监事制度,是事关维护国家、学校、校长、师生包括举办者自身当前和长远的根本利益,确保学校民主、科学决策与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是要由民办教育家办学。 

温家宝总理最先重要地提出“民办教育家”概念。时代呼唤民办教育家队伍的崛起,这是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民办教育家应具有教育家的基本素养,但又必须具有一般教育家所没有的特质。民办教育家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只能在实践中产生。

当前,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二代民办高校举办者、办学者如何向民办教育家的素质靠拢,从中尽快形成一批真正的民办教育家,有必要做到“十个善于”:

第一,善于学习,形成高尚师德、奉献精神、人格魅力,深入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推进素质教育,经常自我反省、纠错、扭偏;不固执己见。第二,善于把握教育规律与推进教育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打造质量品牌特色,坚持内涵发展;不急功近利。第三,善于经营学校,懂得市场规律;不犯“书生气”毛病。第四,善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为本,尊重教师,靠制度管理;不搞人治。第五,善于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重用高素质人才;不搞任人唯亲。第六,善于听取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不搞一言堂、家长制。第七,善于民主、科学决策;不靠“拍脑瓜”作决定。第八,善于总结、凝练正确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学校文化;不让学校成为思想瘠土、文化沙漠。第九,善于形成科学治理结构,打造高素质领军团队,奠定事业持续发展组织保障,不延续初创时期的合伙人、家族管理体制。第十,善于用好、用足政策;不打政策的“擦边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