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莲滢:把课堂交给学生——机电实践化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来源:时间:2014-11-11
每所大学因为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不同,所以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点。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形成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无法适应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呢?机电学院衣莲滢老师就传感器课堂实践化教学,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内容实践化——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根据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培养的需要,我在制定课程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不完全依赖课本,而是根据专业能力的需要,将教学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基础到综合的顺序,整合成不同的任务模块,每个任务都有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并提炼出相关的知识点,解决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新知识。在查找、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问题更加感兴趣,学习也就更加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专业能力大大提高,可转移能力在过程中得到培养。
教学方法实践化——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方法上,我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辅助”的转变。我将学生们分成五人一组,分工不同。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每组的特点。基础差的组完成的慢,任务就会少些,只需保证基本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即可。能力较强的组任务就多些,难度加大,培养这些学生创新的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中,例如完成设计洗衣机项目,每组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落实方案(电路怎样设计,买哪些硬件,如何搭建实物模型)。初级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开始分工,有负责去电子市场买件的,有搭建实物模型的,有连接电路的。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会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有的组迎难而上,有的知难而退,于是就出现了手动洗衣机、半自动洗衣机和全自动洗衣机三种作品。任务完成后,各小组会总结并分享经验教训,完成较好的组表现出一种骄傲的成就感。
教学手段实践化——给学生点时间,别急着给学生答案
任务不同,教学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当同学们对一个任务完全没有头绪时,我会找一些图片、视频等进行模拟演示,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设计前,我会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最后再和我讨论方案是否可行。硬件设计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电路不通电,怎么做防水等,此时我不会直接帮助学生找原因,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故障。从给答案到找答案,这种转变实际上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考核实践化——考核形式多样化,细化评分标准
将任务划分成几个考核点,每个考核点都有相应的评分点,如方案合理性、电路设计合理性、硬件购买合理性,成本高低,故障排除能力、作品外观精美度、总体语言表达能力、PPT制作精美程度等。任务完成到哪一个阶段就按相应评分点记录打分。有些环节教师给分,有些环节需要同学们点评,如PPT制作精美度、作品外观精美度等,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