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波:辽宁民办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受状况及规律研究

作者:来源:时间:2014-12-04

1.本课题研究的现状述评、重大意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及研究目标。 

(1)国内现状

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聂家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基于学术史综述的考察》一文中提出: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从侧重过程性研究转向规律性研究。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赵付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综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本身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必须解决,如“化”,怎么“化”?其规律是什么?这些都是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即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进行研究,这些成果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体系,有很强的理论性。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③《红旗文稿》2010年23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如下观点:a、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b、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方面。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二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对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c、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d、还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群众性和创新性。其群众性体现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群众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是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其创新性体现为两点:一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批判地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使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共有四大派别a、结合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根据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和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虽然不同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要“结合”的对象不尽相同,但都视为结合论。陈家富教授认为: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b、过程论。它是在“结合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结合论的引申,从相结合的过程、结果的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中国实际和马克思主义双向互动的过程。如雍涛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关系的总体性概念。它包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的双向过程。而且是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要中国革命和建设没有完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就没完结。c、三元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角度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问题。如张远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概括为三次意思:一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三是把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其根据是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新鲜化。d、实质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结合论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所以提出了实质论。他们从实质上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袁辉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有机统一。

(2)国外研究现状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苏联模式的关系。以费正清为代表的自由派学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独创性有深刻的认识。提出中国革命不是“俄国革命的翻版”或“莫斯科的工具”。费正清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民族共产主义”,即按中国文化价值、历史传统和民族利益来解释的社会主义。这与苏共的看法有一致的地方。与费正清派不同,右翼学者与左翼学者在看待中苏革命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苏联理论照搬来中国,不承认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肯定中国共产党对于苏联的独立性、自主性时,不少自由派学者没弄懂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社会主义纲领的关系,因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有性。沃尔特在1977年《近代中国》第3卷发表《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和社会变化:重新研究毛的战略及其思想中的“唯意志”》。③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一致在于都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看成是行动的指南。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奇特之处在于,它特别喜欢用生产力来解释社会主义”,“已消除了所有空想和偏见的成分”,“成了更加正统的马列主义理论”,迈斯纳称之为“新版的马克思主义”。 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人类有共同的哲学问题意识。施拉姆认为,中国的“实事求是”和古代的“阴阳”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相通。弗朗茨·舒尔曼在《共产党中国的思想和组织》中说,中国的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产物”,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关系。韦伯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包括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的现代性的因素,依其自身连续性的发展是不可能进入现代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思想的主题,打断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外来的动力颠覆传统秩序而塑造全新的秩序。

总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本质、规律和逻辑的研究,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深度,同时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意义更显重要,我是坚定地结合论支持者,之所以有实质论的提出更证明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十分必要,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了,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南。而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实质。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了,产生新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弄清结合的哲学本质,就不会认为结合论没有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4)研究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接受状况研究,进一步印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主要内容: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即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为什么能够结合?怎么能够结合?通过什么途径能够实现结合?用什么检验是否实现结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性,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是水到渠成。

(2)基本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应该秉持科学理论维度、发展实践维度、中国问题维度、研究者个性维度等几个基本维度,遵循以下内在逻辑:在开阔眼界中判明历史方位、在拓宽视域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凝练问题中设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如果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中寻求出路的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会有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的推导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达成共识。、

研究方法: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研究将线性描述和横向综合结合起来:在纵向方面,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横向方面,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来对照。中国人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认识经过了两个层次的探索: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逻辑进程中理解马克思中国化的必要性。;第二个层次是进一步探索和反复实践,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正确认识,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促使大学生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3)重点和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接受状况研究,进一步印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有不同的派别和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的逻辑和论据支撑,真理越辩越明,思路越理越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考察、历史考察的文章很多,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接受状况的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因此具有研究的价值。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考察不可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历史考察。

   a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高度综合性的课题,它不仅需要从历史视角切入进行梳理和总结,更需要从哲学与逻辑的视角深入以探求其内在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逻辑进程,最终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的。为此,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社会化,不断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效,同时也使自身永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被大学生所接受。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接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它关系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内在逻辑关系、层次结构和精神实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只有如此理解,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内容合乎逻辑地构架起来,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统一的问题,才能深刻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品格并被大学生所接受。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一过程的逻辑结果,二者相互依存、双向互动,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合,又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去征服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d从逻辑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实践创新的过程;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问题进而推进中国发展的过程,又是用中国的方式实践马克思主义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寻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现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形态”。

主要观点: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之所以能够结合,是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和矛盾,那么是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差异,就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这就需要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需要有相通、相同、相近、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点。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具有同一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密切联系,密切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结合得以实现。并创造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研究中国革命战争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创新理论,才能最终检验结合。“我们要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东西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习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东西”。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必须创新,使事物发生符合其发展逻辑的某种质变。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取前人的思想材料,深刻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不断前进、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科学结论,勇敢地批判和超越亚当﹒斯密、李嘉图、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立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一个国家和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段时间,苏维埃曾经实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平均分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用无产阶级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于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了不同于城市武装起义的十月革命的道路,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中国与国际接轨,必将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