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丹:辽宁省高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作者:来源:时间:2014-12-11

沈阳城市学院秉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全面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是结合了国际著名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基础上,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PST_CCE人才培养模式(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的简称)。

本课题通过对外贸企业的广泛调研,分析该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明确职业领域岗位群对各类型、各层外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准确定位外贸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本课题正是从我国我省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指导,推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群的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依据和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要急速增长,于是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国际贸易类专业。1998 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四次调整,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际贸易专业),并延续至今。

我国外贸快速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对应用型和技能型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应用型大学国际贸易教育的发展,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成为培养高技能外贸人才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整个外贸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外贸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阻碍着高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科学发展。造成出现外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市场对外贸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对口的职位。从总体上看,高校国际贸易教育离总体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践能力方面与外贸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较远,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

本课题旨在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原则指导下,通过对外贸企业的广泛调研,分析该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明确职业领域岗位群对各类型、各层外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准确定位外贸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职业领域岗位群分析,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现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适应”角色的自然转换;通过“专业平台+专业方向”重构专业群,带动外贸类专业群建设与调整,提升专业群聚集效应,提高办学效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通过强化工学结合,引导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现理论—实践双向有机互动,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对学生潜能分析挖掘,做到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潜能和智慧;通过合理设计和参加相关技能竞赛,融入职场环境,实现第一、二课堂的有机对接,并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实践共同构建实践活动的两翼,相映互助,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通过更多的“双语”教学,让学生适应岗位群对外联系密切、国际化程度高的要求;通过建立“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团队,与学校一道共同开展教学育人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能力以及认识社会能力,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受到企业欢迎。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机制,实现学生——毕业生——准员工——企业员工的有机衔接。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会极大推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依据和支持,也可供其他类型人才培养借鉴。

    应用型大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所需。通过对国际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毕业生“零适应期”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自然转变,成为企业所需之人、社会有用之人、家长满意之人、自身认可之人。

(1)推行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①坚持“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理念,重构面向区域通向国际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构建面向职业领域适应岗位群需要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

③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深化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平台,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全方位全过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④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强化“教学做”一体化,突出知行通达。

⑤按照职业领域和岗位群需求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

⑥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及职业领域的业务流程,重组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进程合理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群,设计实习和顶岗实践内容。

(2)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库 

①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案例教学的专业课程。

②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③丰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3)建立体现开放性校企文化环境 

     创建校企文化育人环境。对企业和行业文化进行归类和细分,从中提炼出其文化内涵,总结出若干类型文化,如国有企业文化、民营企业文化、外资企业文化 等等,并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相互交融的“文化育人环境”

创新之处: 

(1)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实现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适应”角色的自然转换。要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对接企业需要。

(2)提出了人才培养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动导向。突出了校企合作要互惠互利,是利益相关者,要强化深层次合作;要根据专业群的涉外性、实践性、区域性特征,强化双语教学、工学交替;将技能竞赛、创业大赛作为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双翼”;建立“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团队”,与学校教师一道共同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实现双师互补的新型教书育人格局,将企业对人才要求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交融。

(3)建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机制,通过课程安排、实习实践、走出去请进来、开设专题讲座等将特有的沈阳城市学院校园文化与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交汇,提升文化品味和职业素养,实现学生——毕业生——准员工——企业员工的有机衔接。

(4)从学校——企业——社会——环境角度,系统构建了实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保障条件。

(5)建立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职业领域和岗位群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

(6)“专业平台+专业方向”既考虑了专业群共性和个性、也考虑就业领域和职业岗位,提升了专业群聚集效应,达到了专业建设与提高办学效能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