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东:谈以工程项目教学为主的核心课程推动核心能力培养
作者:来源:时间:2015-05-18
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独立二级学科。该专业主要任务是为现代建筑培养设计安装供水排水管道系统,供热,制冷,空气调节及电气电路系统的一线技术人才。根据岗位职业化情境教学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达到工作上手快、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推出了以绿色节能建筑项目为主导,四个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培养人才模式。
培养目标及任务
现代建筑的主要特色是绿色节能型,所谓绿色就是建筑物施工使用期间不能污染破坏周边环境,又称为环境友好型建筑。我们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向室内输送、排放水、气体等物质既要符合室内人员使用水的水质、水量,空气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标准,还要掌握使用后的污水、废水、非标准气体向室外排放的处理方法及设备的选择,特别是对应各系统的管道材料,长度和管道直径的选择,动力设备如水泵、风机、空调制冷机组、空气处理设备的选择;既会安装操作又可以对整体项目进行工程量计算和工程造价的计算。
因此,我校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必须要以项目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设备安装工程造价能力。
由易到难,渐进式渗透知识点
传统教学计划都是先打理科基础,再打专业理论技能基础,最后打专业技术能力基础,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大四学生在实习时会出现“上手慢,职业能力差”等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化课堂教学讨论及实践总结,我重新调整了教学计划,在第二学期就给学生一个较为简单但很完整的建筑物作为课内外作业,如双层别墅等建筑,运用校内已经建设好的实训设备广联达造价软件进行管道设备设计布置概预算;第三学期带领学生参与中等难度的建筑物,如学校教学楼内水管道、供热管道设计布置概预算项目工作;第四、五学期学生就要进行大的复杂工程项目,如高层写字楼、商业大厦的总体设备管道设计布置概预算工作。在这期间,老师以辅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学、动手学。
围绕专业课前提到第二学期以项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该专业提出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四个能力,即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建环专业流体输配管网设计布置能力、建环设备CAD制图造价软件应用能力、建筑给水排水供热工程计算应用能力、建筑制冷空调系统选型计算能力;与上述四个核心能力一一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是流体输配管网技术、建筑设备制图电算技术、建筑水暖工程应用技术、建筑制冷空调技术。
让每名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做”
在项目驱动下,《流体输配管网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流体输配官网设计布置能力,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实践化教学这个项目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拿到我们的专业课上,基本按照学校所指导的思路开展。我们经常开展创业大赛,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在我这里有一些教学的例子拿出来分享:我们有一个课题是散热器的研制,在理论课中我们把11、12级的同学都组织起来,每个班分六到七个小组,每个小组不到七个人,每个人都有分工,比如在课题制作中,两个同学用CAD做图纸设计,两个同学根据所画出来的图统计所需配件的数量,计算配件的价格,自己去采购。买了材料之后剩下的两个同学负责加工,把管道切成图纸上所需要的长度,用安全的塑料去做出一些真正的散热器,然后写上小组名字和散热器的形式。这种分组方式可以避免有些学生“搭顺风车”,每个小组的产品都不一样,还避免了抄袭。学生通过课程把学过的内容串到一起,完成散热器的项目,也驱动了我们好几门专业课的连接,同学们尽情展现自己的能力,成长得更快。我们专业还有一些男同学听课和考试的水平都不是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强,我们就充分挖掘这些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操作起来更加自信。
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实践会加深加难,对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会要求更高。这样一来,学生们还没走入社会,就可以对散热器的看图、算量、操作设计得心应手。我们在与一些企业的交流中了解到,企业更希望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够独挡一面,不用跟班跑,一个人就可以熟练完成所有工作。我们的实践化教学的项目并不大,但是学生真的能在这里学到东西,特别是我们建工行业中比较重要的造价,学生把工地的活拿到学校来做,这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将来在就业时一定会被用人单位优先考虑。
我们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效果明显,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了,特别是主动掌握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从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从教学的主导者到教学的辅助者,不仅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还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成果:
1. 在2013年辽宁省本科院校专业评估中,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取得该专业全省总排名第5,总评分70分的好成绩,在全省新建本科学校里排名第一。
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获得由辽宁省教育厅授予的新建本科学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称号,获得专业建设经费25万元。
3.移动式散热器研制实践化课堂教学成果,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上一页: 张卿侨:摄影专业课程质量评价的理解与实践
下一页: 李虹伟:全媒体,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