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侨:摄影专业课程质量评价的理解与实践

作者:来源:时间:2015-05-25

据对课程质量评价细则的详细研究和学习,综合学校对课程质量评价内容的文件、会议等内容,总结了一些认识和思考。在文章第一部分详细阐述对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和细则的认识和学习。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结合摄影专业的教学实际进行分析,增强对实践化教学下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和细则的认识,以及对未来教学工作应该注意的内容进行讨论。

    课程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笔者并非教育学领域或者管理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上可能会有较大偏颇或者阐述不明之处,只能在具体的本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际情况和案例来讨论对课程质量评价的理解和研究看法。根据参考一些资料的情况来看,是这么形容课程质量评价的,“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课程质量评价是程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课程质量的长效机制,只有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才能使课程设计更合理,决策更科学,实施更有效。”从这段描述来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是一种保证,是人才培养的实用工具,是教师的职业条例,也是搞好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金科玉律。

  一、对我校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认识 

我校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操作全部在课程质量评价细则中明确标的。其中分为六大板块,既课程建设思想,教学文件与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程考核和课程特色。全面贯穿了课上课下的各个环节,上课和考核的各种细节几乎面面俱到,而且体现了作为沈阳城市学院独特的办学思想的各种阐释也都在评价细则里出现。这个细则可以说是非常详尽的。

1.在课程建设思想中,核心问题是如何能够让一门课程直接服务于专业能力培养需要,课程建设整合度高、兼容性强,教学目标明确,也就是紧紧围绕在人才培养模式下积极创新课程的组织形式,紧紧联系社会需求,把即以形成的课程体系融合当下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扩容课程含量,把课程落到实际应用上。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注重可转移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各种可转移能力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问题也是当下课堂上的一大疑难杂症,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都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进一步发挥能动性,设计更能够给现阶段90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课程兴趣点”。

2.在第二部分教学文件与资源中,大多数的项目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比如平时常用的教学四大件,比如上课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视频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手段,笔者认为核心的并且面对未来适应学校办学模式和支撑发展的,还是适应我们自己办学特色的教材的编写。我们办学特色和教学思想要想进一步落实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通过教材或者理论书籍出版来完成整个设计。这也是为了能让独具特色的办学能够稳定持续,有章可循的必要一环。教材建设应该是这一部分的重中之重。

3.第三部分为教学方法的细则。这一组主要围绕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技巧,在教师岗前培训和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其实都在摸索一套适合自己讲授课程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在许多的讲法中,都提及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分组讨论等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确实都执行过类似这些方法。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已经在许多大学课堂上具有的教学方法,已经写进了教育学教程的教学方法,如何跟实践化教学相联系,如何体现实践化特点,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4.第四部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笔者认为这个教学过程的控制的核心在于严于律己也严于律生,也是每个教师都应该也自然会主义的一些细节。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保证学生的出勤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以学生上课的手机使用问题为例,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全世界教学课堂上面临的难题之一,应对的方法和态度也各不相同,当然反对声音是占主流的。可是单纯的命令禁止使用的有效性到底有多少是值得商榷的,什么原因让学生喜欢看手机,连课程都不爱听。笔者认为,智能手机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平台,上面集成了许多方面的信息、社交、游戏功能,这样的一种设备的吸引力在学生心中可能是大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几种教授手段的。另一方面是要调查课堂上手机使用内容来分析,主要的内容是看下载的节目和游戏,为什么学生会选择游戏而不选择自己安身立命的专业,这其中可能也会有教师上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缺乏吸引力有关,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的讨论。增强教师授课能力和课程设计是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的。

5.第五部分,就涉及到考核。考核是评判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我们的课程质量评价中将考核分为了多个阶段,严密和全过程是考核的特征。持续的阶考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有一种持续的考核压力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

6.最后一部分为课程特色,这一部分强调在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好的一些方面,这就需要专业在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中都要办出处实力和特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有实际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完成。

二、根据摄影专业实际结合课程质量评价细则实践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过程当中,有许多内容已经是在这次课程质量评价细则中进行着的,有一些内容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笔者就摄影专业的教学实践来阐述对这次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细则的认识。

1.摄影专业的“阿米巴”教学模式尝试

所谓“阿米巴”是引自于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一种经营管理理念,就是以各个“阿米巴”为领导核心,让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通过这种做法来实现每一位员工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

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种尝试,摄影专业将“阿米巴”模式引入摄影专业教学。具体做法是,将专业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学习内容本身的不同特点区分,分成不同的工作室或者工作小组。比如,摄影专业有许多发展方向,这是由于摄影本身属性和社会需求造成的,比如有实用性较强的商业摄影,商业摄影后期;有形而上,注重于发挥创造力的艺术摄影;有社会新闻纪实等需求的媒体需求的纪实摄影等等这样不同需求的方向。而每个学生的特质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专业内不同方向的内容也不一定都感兴趣。在这个时候,将整体的课程教学在年级较高,完成了基础阶段学习,需要探究某个方向更深入的内容的学生来说,“阿米巴”教学模式可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以工作室的形式尝试实践“阿米巴”教学。

摄影专业三年级开始分为四个工作室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选择,通过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双向综合配置学生的工作室学习。

2.工作室制度与课程质量评价细则中条例的相关性

(1)各个工作室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代摄影发展和职业需求,紧紧围绕摄影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科学地设计课程内容,如商摄影设计工作室中结合当下新媒体和电子商务发展对摄影摄影人才需求而设置了设计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和整合摄影与平面设计的两大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不再拘泥于摄影一种知识体系之中,而是直接服务于专业能力培养需要,课程建设整合度高、兼容性强。通过柔和教学内容增强专业在各种岗位中的适用性。

在课程设置上的这种安排,就是为了让专业课程更加具有岗位实际的属性,增强实践操作感觉,安排了实际项目进行实训操作,设计工作室就以网络摄影编辑岗位为基础,进行淘宝的网页设计,图片编辑。这样教学课程就更有针对性。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可转移能力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通过一定程度的打破专业局限,适度的跨学科发展,也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范围延展到了之前所未知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可转移能力。

(2)在教学文件上,工作室制度与文件并无太大冲突,在文件中都可以表述清楚。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的推荐阅读,比如在艺术摄影工作室中,大量的阅读文字和摄影作品是这个工作室学习的基础,必须在课程中完成月度的书目有详细的阅读清单,课程的学习也是从阅读开始。在设计工作室中,如果不阅读大量的素材文件,是根本不可能完成设计任务的,如果要使作品有新意和创意,大量的阅读使必不可少的过程。

(3)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是能利用实境、仿真、,实现教学环境的情景化,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制作等实践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商业摄影后期工作室的课程教学已经安排到企业中实际岗位上承担实际工作,进入了实习状态。

3.工作室制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摄影教育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是属于艺术学门类中的艺术类教育。属于人文社会学科的摄影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征。艺术类教育的本质同其他学科有着共同的特点,而且是教育中普世认同的就是创新和创造。尤其是艺术类学科,创造力是推动艺术进步的终极力量。一幅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能够创造人们的审美体验的。由于我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就侧重了摄影中可以与实际岗位相对接的商业摄影重点方向,但不意味着就单一发展这个方向。在较高年级分出工作室进行教学,就是为了能够在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现个人特质,在教学层面做到有教无类。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比如教学文件的填写,尤其是考核方法,由于受到工科思维的影响和管理中管理的可控性限制,有许多机械性因素严重限制了创造力发挥,必须分出条目来进行归类和整理,很难和具体情况相联系,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评价现象。当然,这只限于在很小的范围内讨论,(如摄影,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希望在课程评价体系中,能够考虑到艺术类教学的实际情况,能够使之体现更合理更能够体现艺术教育特色的评价办法。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在这个时间提出课程质量评价是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决定。笔者通过学习课程质量评价细则,分析了实际教学中的各种情况,也总结出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工作内容,争取把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