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涛:课程评价标准引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来源:时间:2015-07-02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教育目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如何确定课程建设能够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作为学校还应该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做出前瞻性的课程质量评价,使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建设能够更高质量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字: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课程质量评价

1 引言 

高等学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才能清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制定质量监督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系,构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正是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1]。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一是理论脱离实际,教学改革滞后于相关技术的发展;二是学生操作能力弱,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团队合作能力差。因此,许多高校都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的设置、实践能力和团队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如何衡量教学改革的质量与成果,除了适应社会需求这个最终目标外,学校对课程质量的评价也具有指导性作用。通过课程质量评价,能够使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理论依据,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提高,更好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 评价内容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和要求就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而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课程的授课目标为依据并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支撑。我校课程评价标准对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其重视,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条件和首要标准。

2.1 以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数据结构与算法》为例,其教学目标主要注重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侧重于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主要能力及目标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同时根据数据结构中的基础算法的性能和实现技术,进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从目前人才需求及就业概况了解,从事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工作基本都是项目团队中综合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来完成,即团队首席技术人员。从学习经历的角度考虑,基本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因此,从培养目标考虑,进行算法设计与分析明显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将授课目标更改为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对于复杂的算法,以基本了解为要求,对于基础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描述,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更要侧重于程序实现,即具备将经典算法转换为程序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将项目组中其他技术人员设计的算法通过程序实现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

课程评价标准的首要考核的就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数据结构与算法》为例,它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尤其是软件开发方向,其地位更加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据结构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上基本都是沿用研究型的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对于强调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

首先,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和数据紧密结合的一门交叉课程,传统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于传统的高校较为薄弱,因此按照应用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进行删改,以了解为主要目的,对理论概念较为简单的部分重点讲述,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2]

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下,数据结构注重理论教学和算法分析,实践所占比重较小,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复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描述只需做到广泛的了解即可,对于基础的、简单的算法,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和理解,并能够使用经典算法解决常见的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顺序表之后,除了能够顺序表的基本运算操作同时程序语言实现外,还要使用相关的算法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例如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等。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考核,可以初步判断一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案的编写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为了克服个人能力有限的缺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教学资源也是授课质量的有力保障。现在,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辅助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作为授课教师,为学生从五花八门的网络资源中选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其他兄弟院校,名师的讲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学生对个人能力水平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中关于教学文件与参考材料的考核是体现授课教师在贯彻执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先期准备情况,也是授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的参考标准。

3 认真学习课程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后,就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来实现授课目标与要求,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如何判定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就要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一步的检验,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是课程质量评价的中点内容

3.1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主,学生主要听老师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缺乏理论与实现的联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按照学校最新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及要求,强调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授课时引入项目驱动法和案例法教学。

项目驱动法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相适应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项目驱动法,也叫做任务驱动法,其核心是任课教师通过巧妙设计的教学任务项目,将授课内容融于项目之中,通过讲解项目案例传授课程知识,并布置课后作业项目,有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完成。学生在完成具体而真实的项目过程中需要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通过自主学习或者项目组合作学习,完成课程项目。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比较大的项目,可以采用项目分组方式,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数据结构的线性表、查找、排序等分布在不同章节,知识点相对分散,而在项目驱动下,可以通过设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线性表技术设计并实现基本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排序和查找,这样就将之前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项目中,既是学生对上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直观,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使用项目教学法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部分知识点或者一部分专业课程在采用项目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老师为主的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鲜活的教学方法被推广到许多课程中,成为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4]。相对于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主要是针对某些项目无法覆盖的授课内容,或者某些课程很难设计具有明显代表性,或者实施项目教学条件不够成熟,采用案例教学也是比较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的。如果能将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相互补充,使用案例教学突出基础知识点,项目教学侧重于综合应用和团队协作,使学生在能力培养中循序渐进,更加保证授课质量。

在课程评价标准中,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考核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充分体现了我校贯彻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与要求。

3.2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最终能力水平的测试与评定,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的过程,在课程评价标准中,课程考核方式也是课程质量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基于目前课程的特点,授课条件的差异,课程评价标准中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多元化,期末考核采用试题库、项目考核、课程论文三种方式,同时为了克服期末考试决定一门课程成绩存在的弊端,采用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确定总评成绩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部分学生期末考试发挥失常可能引起总评成绩不高在公平性上的不足,同时增加了过程考核,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侧面体现,使授课教师和学生对当前课程的掌握有所了解,及时发现教学和学习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 课程评价促进课程建设的完善 

对于一门课程或者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进行修正,通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个人的教学思想、专业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课程总结。通过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和成长。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对课程的教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学生评教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真实的反馈,既是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的最终体现,也是任课教师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除了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自我总结,校内专业和职业教育专家参与指导和实施评价,有利于任课教师和独立学院更加准确的把握职业教育与课程建设的规律。

通过教师总结,学生评教及专家组的课程评价,课程建设能够及时得到修正,高效、快速的适应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与要求。

5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如何做到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是基础和关键,而课程评价是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的依据。通过课程评价,可以检验课程建设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能够指导任课教师调整授课目标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一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社会更好、更多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焕阳,韩延伦.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教育研究,2012(12):67-70.

[2] 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数据结构课程改革. 计算机教育,2010(5):21-23.

[3] 游琪. 项目驱动在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软件导刊,2010(9):187-188.

[4] 陈晓霞. 案例法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时代,201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