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科翔:基于课程质量评价的《工程测量》实践化教学

作者:来源:时间:2015-09-30

基于课程质量评价的《工程测量》实践化教学

丁科翔1 

(沈阳城市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12)

摘要:本文结合课程质量评价细则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阐述了工程测量实践化教学的建设体系。就课程建设思想、优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过程、推进实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适应岗位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全新的实习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化教学;工程测量


0引言

工程测量是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以及必要的计算和应用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解决土木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中出现的基本测量问题(施工放样等)和发展本专业的技术理论奠定重要的学科基础。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实习(实验)是测量教学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在课堂理论教学讲授的同时及时安排一定数量的课间实验课,在课程结束后再安排综合性的野外教学实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结合课程质量评价细则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本学科将来发展的需要,针对常规测量实验和实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化教学改革和探索并加以总结。

1课程建设思想

1.1能力培养和教学目标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始终把应用性、岗位性和创造性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心。把课程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学、主动学的能力,具有全面的工程测量专业基础,具有较好的从事工民建、路桥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等相关工作的岗位技能,能够娴熟地运用测量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践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如下: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纲要。

(2)优化师资结构。

(3)推行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4)扩大多媒体教学授课范围。

(5)完善网络课程资源,提高网络教育比重。

(6)推进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建设。

1.2教学模式 

以“岗位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突出学生的岗位意识,注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维方法和技能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让知识传承与思维方式以及岗位技能的探索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岗位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遵循以下原则:

(1)以岗位能力为本

(2)体现专业特色

(3)动手学

(4)主动学

1.3教学方法 

1.3.1课堂讲学

上课时传统的板书以必须、够用为度。应结合所讲的内容,多采用一些案例教学


法、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测量仪器时,可以把测量仪器带到教室,或者做幻灯片、图片等,向学生进行展示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这门课学习的热情。再如,在讲到各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或水准测量、水平角观测等这些具体的、有严格规范要求的、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准备一些视频资料,向学生演示各种仪器规范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还可以列举一些以往学生在做实训时犯错最多的操作方法,在课堂上给学生加以总结和强调。这样可以让学生记住重点,增强学生上课的兴趣。甚至把工程实际的测量案例拿到课堂上进行一一讲解,比如基坑开挖前的高程测量和坐标测量、结构定位轴线的放样、梁板柱的尺寸定位、水准线的测量、垂直度的校核等。

1.3.2校企合作

对于工程测量课程除了满足正常课堂教学以外,应该多动手练习和操作。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遇到的问题或者直接参与工程建设。例如参与校园工程建设,参与校外工程的测量作业。大量引进有校企合作意向的用人单位,将课堂搬到实际工程当中,直接带领参与实际工程建设,同时也可以创造部分资金收入。让学生融入到企业,扮演学生和员工的双角色。作为教师要严把质量关,保证每一个进入企业的学生学有所用和有所学。学生直接服务于实际工程,同时也增强了校企合作关系。

1.3.3以赛代学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年开展一次校级测量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的知识,在比赛中自我学习。同时还积极参加省、国家测量技能大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对实践化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法码。

教学方法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案例教学

(2)以必须、够用为度

(3)以应用为目的

(4)以可转移能力为培养目标

(5)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考核方式 

为促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考核模式应该避开若干问题,如下:

(1)考试形式单一

(2)考试目标僵化

(3)考试内容主观性过强

(4)考试评价方法片面

(5)考试反馈机制缺乏

(6)考虑到工程测量课程室内学时量比较少这一实际,应当重视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考核重点。结合培养学生“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能考工考试取代传统卷面考试

(2)以技能比赛为考核辅助

(3)理论考核采用校园网上机考试平台系统

(4)奖励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当考核用测量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建筑工程测量技术问题的实践过程。作为考核重要阶段,为了提高考核质量,应增加测量实训操作技能的考试。还要求进行理论水平上机考试,测绘技能操作要求人人过关,两项通过者准许参加辽宁省建设协会举办的土建类施工员考试。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因产生倦怠情绪而不亲自动手的情况发生。

2教学文件与资源

2.1教学文件 

为深化实践化教学,工程测量分别编写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基础理论课教学联系实际,努力实行案例教学。大纲主要内容有:介绍课程名


称、概括主要内容,说明课程在本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所需的预备知识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学时分配表;考核题型、标准、分值比例;教学要求等。

教案编写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要有导入新课教学内容的衔接。

(2)授课内容层次要清楚,有条理,重点、难点突出,并有处理方法。

(3)要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直观教具演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能力。

(4)板书内容要有设计、标题要醒目、序号要分明、字迹要规范工整、图表要清晰正确、数据要准确。

(5)每堂课教学总结要具有概括性,重点、难点要简明扼要。

(6)作业题要精选、分量、深度、难度、覆盖面要适宜。

教学日历的编写应遵循教学规律,并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做到所编写的教学日历科学、合理、适用、针对性强,达到预期课程教学要求和目标。

2.2教学资源 

为了能够适合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选用应用型本科教材,例如:史兆琼,许哲明,武汉理工出版社《建筑工程测量》;按新编规范编写的教材,例如:王国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土木工程测量》。

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更多的是选用内容丰富,具有辅助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视频,历年注册考试真题,实际工程案例,网络教学资源,教学实物等。对于工程测量需要大量的教学仪器,比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

3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工程测量可能会牵涉到室外教学,而教师的仪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体现,是保证教师在学生中的崇高威望、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必须每时每刻从小事做起,注重仪表,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最好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制度。比如:正确佩戴工作牌、按时就餐、文明停车、言语得体等。

严格执行工程测量教学计划,是完成正常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任何时候不得以任何理由打断教学计划。例如:某教师在正常教学时间请了半个月的护理假,返校销假之后应当及时补齐所缺课时,完成教学计划。建立督导监督制度有效的制止了教师乱讲课和随意讲课的恶劣行为,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进度。为了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和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建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课前点名制度、刷卡制度、抽查制度等。对于工程测量更应该时刻掌握学生信息,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科转移技能。

4课程特色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强及考核方式多样等特点,工程测量课程将在两年内完成精品课程建设并发展成具有现代国际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概念课程,将拥有一流教师队伍;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要的一流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可转移岗位技能的提高,采用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集科学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精品”课程。

5结束语

以上是基于课程质量评价的工程测量实践化教学,在建设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上的思路和几点经验。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必要的工程测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接受比较严格的测量、计算和操作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这种实地的综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够达到“高起点、强适应”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教学实习中造成的“学用脱节”问题。


参考文献:

[1]肖鸾,陈凤年,陈海胜.《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10-112.

[2]贾永华.《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M].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7),1-5

[3]朱爱民,万德臣.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4,(8):53-55.

[4]陈以一,李国平,应惠清,石振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M].高等建筑教育,1999,31(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