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晶:浅析我校课程质量评价与统计学系列课程的课程建设

作者:来源:时间:2015-10-10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指引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民办高校犹如一棵幼苗得以茁壮成长。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505.07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数的20.4%。正是由于民办高校的蓬勃兴起,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2003年17%提高到2011年的26.9%, 8年提高了9.9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民办高校承担了1/5的教育份额,功不可没。这种势头仍在持续中。

伴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显著性增加,在过去20多年中,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随着“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工程应运而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有所提高,高校的国际竞争力也有了一定提升。行政手段的引导,让优秀教育资源得以集中,确实在特定时期发挥了正向作用。随着时代变化,我国教育已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也遇到不少新问题。过去我国大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而现在已成为大众教育,其中应用型教育应是主体,学术型教育则应“少而精”。美国、欧盟高校毕业生中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中国高校毕业生中40%是应用型人才、60%是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反差格局。这些现实问题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们不得不面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场改革势在必行。

就此,教育部对高校改革方向已经明确: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据悉此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向职教,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调整。国家政策已明晰,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民办教育该何去何从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好在我们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董事局主席徐伟浩老师高瞻远瞩,早在几年前就洞悉这场即将发生的变革,提出PST-CCE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我校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就此教务处的老师们组织各学院教师代表经过反复探讨最终确定了一系列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我校展开,这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新的课程质量评估标准分为六大类,分别是:(一)课程建设思想(15分);(二)教学文件与资源(20分);(三)教学方法(20分);(四)教学过程(10分);(五)课程考核(20分);(六)课程特色(15分)。新标准的提出更加确定了我校实践化教学的教学特点,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掌握足够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将职业能力融入到教学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专注教学以外还要关心职业动态、掌握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也就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新、老教师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之前所在的高校也是明确提出是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大学,课程也强调应用型,但是与我们沈阳城市学院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特别强调与职业技能的结合,而这一点也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调整的地方,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来到沈阳城市学院,我就一直在接触实践化教学这个教学方法,我也努力的将我的教学融合职业技能的培养。

针对我所讲授的统计学系列课程,因为不管是对什么专业的学生来讲,在其今后的工作中势必会面临如企业运营状况,客户满意度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在此时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出一套更加合理的统计调查方案并得出更有效地结果,那么学生一定会在同事中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一份精彩。所以,我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块,其一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统计调查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为以教师参与过的实际调查经历为案例,结合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统计调查的实施过程及每种统计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拟定感兴趣并可执行的调查方案,并完整的实践整个统计调查过程;其二为数据的整理及分析,教学方法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课堂上利用计算机现场演示数据的图形表示方法,如柱状图、饼状图等常见的统计图表;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如eviews, sas,excel等)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演示,尤其是面对经济系的学生,在上课时使用的案例上会特别选用宏观经济数据,针对当前的热点数据,会讲解其来源并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即了解社会现象,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转化;由于文科学生较多,所以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弱化理论推导,强调方法,注重参数的现实意义的讲解。

由于教学方法和思路的转变,所以对应的教学大纲和日历也进行了调整;课堂的设计更多的以学生参与为主,用了1/6的课程时间给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成果的展示,学生会在展示的过程中直观的暴露他们的不足,教师及时进行修正和引导,学生会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也正是由于不同的教学思路,所以现行的教材无法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所以我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案例,结合理论与实践,编写自己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讲义,争取完成一部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承接性强,知识体系完整具有我校以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出版层次的教材。为了更好的支撑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我还注重教学影像、视频资料、试题库的搜集与建设,并有了一定的积累,接下来希望能在项目这一块下功夫,给学生争取更多的有实际意义的锻炼机会。

关于课程的考核,本课程将采取过程考核、期末试卷、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过程考核包括考勤、平时作业、随堂练习,随堂测试四部分构成,这样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试卷是对知识点掌握的一个熟练性考核,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于本门课程全部知识的解答。而我认为课程论文应该是对于学生学习的一个综合性考核,需要他们主动思考来确定题目,创造性的寻找关系线索,高配合度的完成整个调查过程,所以除了将按照学校规定的分数分配比例外,具体的实施方案为,以4~6人为一组在期末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门课程报告(要求以调查报告的文本形式提交),并请小组成员内部自评贡献度大小,组内每名同学的成绩以小组报告的总评成绩乘以自评贡献度为参考进行评估。小组的总评成绩由两次报告会的成绩综合为依据,这两次报告将分别安排在第三章、第八章结束,即在相应的知识内容讲解之后的一定时间内应完成课程报告的相应部分,以免学生出现期末突击的状况,保证教学效果的新鲜性及有效性。而每次报告会成绩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决定,教师评分占80%(或70%,依据学生情况而定),学生评分占20%(30%)。这样就要求每组同学必须认真听取其他小组同学的报告,给出合理、客观的分数,在过程中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引起思考,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满足国际性的要求,过程考核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考前突击的陋习,更符合学习规律;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报告会的形式,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终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课程论文,将有助于提升学生书写论文等正式文体的能力。

美好的教学设计需要严谨的教学规范来督促,这样才能够开出理想的果实,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有5年的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讲,不管是上课的进度,课堂的组织管理,还是知识点的取舍,我个人认为掌握的还是可以的。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它在教学的诸多方面是可以设计的,我也会更努力地将它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联系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以实践化教学的改革与推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