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冕:《英语语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来源:时间:2015-10-12
《英语语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初探
魏冕 沈阳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教研室
摘要:英语语法课程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英语语法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本文主要探索了针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英语语法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包括在教学资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环节;实践化
1 引言
《英语语法》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要课程。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本课程属于四个岗位能力形成阶段的第二阶段——涉外商务推介人员的第一个岗位能力形成等级,为同阶段的其他课程(如新闻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函电﹑英语写作等课程)提供基本语法知识的支撑。通过学习英语语法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较为先进的英语语法规则,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运用恰当的语法组词造句,清楚无误地表达想法和观点,具备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及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保证学生英语应用的正确性、准确性。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英语语法规则,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语法课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发现学习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意义并归纳语法规则。
2 创新改革传统课程,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2.1 专业能力的培养
2.1.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采用分组讨论和任务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大量丰富的文字资料中理解并归纳语法规则,通过对篇章中长难句的句子结构以及成分的分析,使学生迅速掌握理解文章大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1.2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在理解了基本的语法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习作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提高其写作能力。教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开展“写作讨论会”帮助学生发现习作中所运用到的语法概念,标记并替换能使文章变得更正式或更随意的词语和句型。学生相互批改习作中的语法错误,有助于学生及时运用所掌握的语法知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2.1.3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总结归纳语法规则和文本句子语法分析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交际法教学模式设计实景场景,使学生在有情境有意义的交际中自然习得语言,提高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增加语言表达的准确度。
2.1.4 可转移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迅速获取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学生在相互批改作品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讨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展示小组成果时,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口语交际能力。
2.2 实践化课程内容与课堂环节设计
2.2.1 制定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报告书
教师制定课程指导书,使参与课程的学生明确本学期此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上课时间和地点、等级评定等事项。指导书的制定目的是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完成此课程,其中还包括了课程的考查内容,考核方式,可供参考的训练方法、参考书目等。而课程报告书是学生在学习每个语法项目后,用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总结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定期教师会检查学生的课程报告书,并给与阶段性评价。
2.2.2 制定英语语法综合训练手册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规定的语法项目内容进行强化学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学生完成英语语法综合训练手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全过程。英语语法综合训练手册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难易适当的10篇阅读材料,并设计出100个左右的错误语法项目,由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错误语法点,将其改正,并提供其理论依据。若学生确定无法完成某些任务的时候,指导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2.3 组织写作讨论会
长久以来的教学研究表明,将学生的习作作为讨论语法概念的基础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提高其写作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将语法教学融入写作主要环节中是必要的。教师将学生分为7至8个写作讨论组,当学生完成作文的初稿并对其成果较为满意时,可以组织召开写作讨论会,通过小组成员互相批改的方式修改和编辑文章,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和归纳文中所用到的语法概念和语法规则,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分配各小组成员不同的校对任务,比如一个成员修改拼写错误,一个修改主谓语不一致的错误,再一个修改文中不连贯的句子等。与小组成员合作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语法的重要性,增加其运用所学语法知识的自觉性。
2.2.4 情景化教学情境模拟
学生一般不会一开始就自觉地主动地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在学习了某一语法概念后,他们还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应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较真实的情境去使用语言,把语法规则隐含在有意义,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比如一名学生扮演参观人员,另一名同学扮演接待人员,利用语境进行口语训练,并规定在其口语对话中必须用到现在进行时态和动名词做主语的句型。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在较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之外,精讲多练,将语法练习融于语言技能训练中,帮助学生学会语法规则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的正确应用。
2.2.5 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
按学号顺序,每节课前安排2名学生在黑板上每人利用课上15分钟简要的讲解一下这节课的语法概念,利用例句解释自己对这个语法概念的理解,并说明例句选自哪些课外资源。这里的课外资源包括:英语新闻(视频、报纸、教材)、英文小说或美文、英语考试阅读篇章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一种搜索,分析归纳总结资源的能力。通过与英文资源的大量和广泛接触,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在语法点讲解和展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课后学生不仅要完成语法综合训练手册上的习题,也要完成教师针对每个语法概念布置的相应练习作业,并定期完成课程报告书,总结归纳每一阶段的收获。
2.3 实践化考核方法
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重点,《英语语法》课程改变传统而单一的考试形式,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重视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培养,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组织能力、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的考评。
总评成绩包括以下三部分:1、平时成绩-40%;2、期末考试6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四部分:阶段性测验-10%,小组活动-10%,课堂展示-10%,课程报告书完成情况-10%。
3 结语
通过任务型教学模式和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英语读写应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对实践性课堂教学的探索可以让《英语语法》课程成为一门兴趣培养课和语言文化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上课时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既学习到了文化知识,巩固了语言知识,也培养了团队精神以及表达能力。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在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应该全面地了解学生,善于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设计难易适度的学习任务,有效监控学习过程,合理评估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及时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