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丹、高原:浅谈我国创业型大学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来源:时间:2016-03-14
摘 要
创业型大学是继研究型大学之后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跟传统型大学相比较,创业型大学有它自己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注重的是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注重锻炼学生对于社会变化的反应能力与适应能力,注重为国家,为企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战略提出,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问题,更是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强有力的武器。随着这一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纷纷对此作出回应,中国虽然也在国内积极推行了创业教育,但是其改革成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为了让中国更好的迎接这一教育改革的挑战,研究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建设问题及对策成为一个很有必要的课题。
关键词:
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建设;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s a new requirement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after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type university has its incomparable advantage, it pays attention to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focusing o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the social changes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pay attention to for the country, for enterprises to cultivate new talent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s not only to eas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proposed the concep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to respond, although China also at hom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is not particularly evident, so in order to make China better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a construction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become a necessary task.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nstruc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一、中国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中国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背景
从传统的单纯“教学模式”,到后来的“研究型大学”,直至发展成为今天被大部分人接受的“创业型大学”,大学模式的每一次转型都有着它不得不转型的原因,即背景。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同时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的GDP总量虽在世界第一的行列, 1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的瓶颈期也已经突破,但是中国的实际收益并不高。归结原因,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目前仍然处在以廉价劳动力换取大量贸易额的阶段,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由此,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策略应运而生。
创业型大学兴起于20世纪中叶,英国沃里克大学是最初最为代表性的创业型大学,它通过一系列教育的改革,有效地将其知识资源高效地转化为知识资本,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式的发展,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一把强有力的武器。大学,在大多数人眼中一直以来都是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源的来源,单纯的文化教学已经远远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大学就要努力变革,使自己融入时代的潮流,更高效地为国家,企业培养新型的人才。知识资本化趋势让科学家与学者们意识到,大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现有公司提供新的思想,即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而更应该以一种新的形式把教学与研究功能相互结合起来,让他们直接成为新公司的形成来源,尤其要注重在是在新兴的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这就是所谓的“创业型大学”。
20世纪下半叶,部分研究型大学奋起创新创业,通过一系列改革,积极把自己打造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大学模式,每个大学都不甘落后,由此,“创业型大学”逐渐崛起。
近年来,我国也日渐重视起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重视对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与建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这一战略使国内一部分有远见,敢于打破传统的大学积极主动地投人创新、创业活动中去,二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普遍大众化使得大学必须学会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二)中国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的及意义
(1)高等教育普遍模式相同,大同小异难以发挥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提升,在1995年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为9.5% ,2002年时就上升到了15% , 短短八年后,即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就提升到了26.5%。从马丁·特罗对于高等教育阶段化的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人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就要求办学模式要多层次,多样化。这个结论从国际教育情况上不难发现: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实施着多层次、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也就是说要高等教育多样化,摆脱高等教育的普遍大众化,要学会创新。因此,国内大学要积极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又不同程度的表现在办学主体、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培养方式等不同方面的多样化。各个大学应该将转型为创业型大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改革的大潮中积极准确的给自己定位,从而最大地激发出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应对竞争。
(2)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建设创业型大学刻不容缓
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大陆高校毕业生正在逐年递增,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将近700万,相对于2012年增加了19万人,在中国历史上人数之多排名第二。2014年,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毕业生规模将进一步增大,达到727万人, 而2015年毕业季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会进一步增多,749万是一个新的数据。面对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有研究者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却是在逐年递减,这表明,中国毕业生就业压力近年来持续增大,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入研究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企业的需求和大学培养出的学生矛盾突出是其主要原因,即传统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不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袁仁贵表示:要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因此,建设创业型大学刻不容缓,要积极推进大学教育改革,让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直接和企业挂钩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传统的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
(3)世界各国大学积极投身转型大潮,落后就要挨打
众所周知,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国把提升文化软实力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面对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积极倡导,世界各国积极作出回应,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成功的改革使它们成为世界其他大学的榜样。创业型的教育使西方的经济更加发达,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然而,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率不到1%,远远落后于欧洲的30%创业率。今后的经济注定会是创业型的经济,所以加强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要为中国的创业经济做出自己的努力,建设创业型大学,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仅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作出贡献,更是为了让中国的发展不落后于他国,跻身世界强国前列的重要保证。
二、创业型大学的理论基础
(一)创业型大学的基本含义
笔者认为要想了解创业型大学,首先就应该全面把握“创业”这一名词的定义。由于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知识能力等的种种不同,因而“创业型大学”的定义也是多样而复杂的。
著名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教授,曾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中给创业型大学下过一个定义:知识进步在以前主要是大学关注的对象,知识资本化是产业界主要关注的对象。但是,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公司这种组织对知识的兴趣总是和经济应用紧密相联的。由此可见,亨利.埃茨科威兹眼中的创业型大学就是具有创新研究成果的研究型大学,但是,和传统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是,创业型大学拥有较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更加高效的知识转移的运作机制以及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它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有效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从而拥有与政府和企业更为紧密的联系。美国的MIT、斯坦福大学就是这种类型大学的典型例子。
而另一位著名的研究者伯顿.克拉克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定义是在研究了欧洲的五所大学个案之后提出的。他在他的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明确指出:一所创业型的大学,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组织的特性上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因而,面临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学需要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创业型的回应。
Slaughter指出创业型大学是指高校在变化的形势下采取一些企业的运作方式,展示出市场化的行为,特别是对外部资金的竞争。学者Peter Schulte强调道:一所创业型大学必须承担两个使命:第一,它必须训练未来的企业家,他们可以建立自己的事业并具有创业的精神;第二,它必须以企业化的方式操作,建立孵化器、技术园并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机构帮助学生和毕业生成就事业。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卢彩晨教授,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他对于“创业”的含义解释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卢彩晨教授说:“创业就是开创事业,本质是机会导向、创造性的整合资源、价值创造、超前行动和创新变革。”
通过对不同学者对创业型大学定义的研究,我们认为创业型大学就是在新的经济时代下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大学模式,它把创业实践与文化知识相融合,注重锻炼学生对于社会变化的反应能力与适应能力,注重为国家,为企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较,它有着自己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必然会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经久不衰的趋势,必然会引起教育界的重大变革。
(二)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1)重视知识实际应用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单纯的书本教学知识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实际运用已经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目标,它要求把所学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去。正如埃兹科维茨所说的一样 “从历史角度看,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延续中世纪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机构进而发展成为创造新知识并将其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的多功能机构。”
(2)知识服务经济发展
中国国内首家明确提出建立创业型大学的高校是福州大学,“创业型大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术的创业化与知识的资本化。”这是福州大学的领导者秉承的理念。创业型大学更加注重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创业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不仅仅学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主动参与创业活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创业型大学目标的独特性之处就在于它鲜明提出创业型大学要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的提高而服务。
(3)管理更侧重于企业模式
创业型大学虽仍是一个学术性的组织,但它更加侧重于追求的是知识资本化,因此它就有了与传统大学不一样的性质。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组织系统,是大学组织主动向企业式的市场机制转变的独特高等教育机构,它更加强调功利性,这种管理模式接近于强调市场价值的企业式管理。传统的大学是一种文化机制,而创业型大学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大学管理的目标。这样看来,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学术自由的成分减少了,更多的是类似于企业内部科层管理的成分,从而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中国在建设创业型大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不放权,高校改革难
西方学者定义中的创业型大学就是要实现“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但是在中国,大学的建设实际上跟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国现行大学在其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一是高等学校实体地位的缺失;二是高等学校行为自我目标的缺失;三是高校间公平竞争性机制的缺失;四是高等教育系统开放性机制的缺失;五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平衡机制的缺失。
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政府对大学实施的是直接行政上的管理,大学本身是没有权利进行自主创新的,即使是有的学校希望通过改革改变自身缺陷,也需要冲破政府的重重阻碍,中国的大学缺乏实质上的自主权。因而,创业型大学的建立,政府成为其中一个主要的障碍,这使得中国的大学仅仅是面向政府创立的大学,而非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创立的创新型大学。
(二)教师理念旧,变革难度大
在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问题方面,著名学者kirby指出在学校工作者的理念中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在很多学校工作者眼中,创业型大学的建立会赶走很多原有大学的重要品质,如一些重大研究项目的开展,对知识的追求;二是大多数学者们没有给自己做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认为自己扮演的就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创业者;三是众多的大学管理者也认为让学者去参与创业活动的后果就是没有人再去参与学校学术研究,这样会对学术研究成果这一方面的贡献产生巨大破坏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教师更死守教书育人的理念,不敢推出学术创业活动,陈旧理念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导致中国在向创新型大学转变的难度加大。
(三)研究不深入,变革仅表面
我国虽然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已有一段时间,但是通过一些分析我们得知,我国的创业型大学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其根本。就比如说,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于建设创业型社会有过研究,但其发表的一些学术性论文仅仅只停留在我国问题现状的表面,只是泛泛之谈,虽然这些研究对建设创业型大学有一定的好处,但其实际价值不大,我们需要的是有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四、对中国建设创业型大学提出的建议
(一)政府要学会放权,给予高校足够的自主权
政府不放权,高校改革难。也就是说,中国创业型大学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能不能赋予学校实质上的自主权”,以及“学校在而对实质性自主权的时候是否有能力充分运用并谋求发展”。由此可知,中国的众多高校要想成功转型为创业型大学,就必须要让政府学会转变职能,给与高校足够的自主权,让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能够让自己快速并且高效转型的改革路径,而非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下,继续走大众化的普通高校之路。另一方面,让政府放权给高校,并不是说让政府放弃自己原本该有的责任,而是要把政府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有效的,有利于向创业型大学迈进的宏观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算是发挥了其高效的管理职能,学校才能快速让自己实现由传统型或者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迈进的目标。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给与高校改革在资金上的支持,保证其能够运作正常;政府还应该做的就是颁布一系列有利于高校改革的福利政策,积极征求改革意见,奖励改革有成果的高校,给高校改革创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鼓励大学与当地产业部门建立长期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协助学校与企业建立技术联合体或者技术开发中心。通过建立这种合作关系将政府大学与企业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摒弃陈旧理念,教师积极投身创业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保守的教育理念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积极参与到推动商业化的活动中去,把自己的知识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未来学术和市场结合的发展方向才是创业型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例如,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著名的“五分之一原则”就是将教师身份多样化转换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允许教授一周之中可以有一天的时间通过参与企业挣钱,不用担心任何非议。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这个制度有利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去,使教师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并且学校还鼓励教师能够成为“学术企业家“,这样学校里的职员大都很乐意接受创业观念,学校的改革就十非容易推进了。
(三)改变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全球创业观察的报告曾经提出,全球创业活动中中国属于活跃状态的国家。因为中国正在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国内外创业实践成功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要追上发达国家,紧跟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潮流。所以,这就迫切需要国内学者拓展相关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我们讨论需不需要建设创业型大学,而应该要深入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增长的关系、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建设、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等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丁亚金. 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梅. 创业型大学的实现模式及我国的途径选择 [J].科技信息
2010(18)
[3]常永胜,揭聪. 创业型大学: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战略性转变 [J].湛江
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克拉克. 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
[5]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3
[6]王雁. 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
学.2005
[7]何文晓. 中外创业型大学比较研究—以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和浙江大
学为例 [J].教育观察.2013(7)
[8]齐张华.民办高等学校建立创业型大学的途径 [J].管理学家.2013(23)
[9]论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理论架构.《科学学研究》.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