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姣: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教学探索
作者:来源:时间:2016-05-08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教学探索
摘要:
本文回顾了传统建筑设计规范传统的历史传承及教育模式,陈列了该课讲授教学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指出规范课程的授课对象层次和需要达到的要求。根据我校实践化教学的授课理念,就建筑设计规范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块、教学方式和成果表达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革。
传统建筑设计规范教育模式
建筑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综合了文史理工多个领域,集合了工程和艺术、传统与地域等多种门类。建筑设计课程、建筑规范课程和建筑软件课程是我校建筑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了建筑学教育的始终。
英语“ design” 一词的词源可追溯到拉丁语的“ designare”, 其基本含义是“ 画上记号”, 并进一步引申为“ 绘制略图”、“ 构思筹划” 等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 设计的基本概念是“ 人为了实现意图的创造性活动”, 它有两个基本要素 : 一是人的目的性 ; 二是活动的创造性, 而建筑设计正是这样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1]
建筑设计规范,是由政府或立法机关颁布的对新建建筑物所作的最低限度技术要求的规定,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筑法规体系分为法律、规范和标准三个层次,法律主要涉及行政和组织管理(包括惩罚措施),规范侧重于综合技术要求,标准则偏重于单项技术要求。
人类制定有关建筑的法规历史悠久,国外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规定:“为人筑屋者如因工程不固使屋塌,致主人于死,其本人处死刑;如致屋主之子于死,则其子应处死刑。”我国也在先秦典籍《考工记·匠人》和西汉编纂的《礼记》,对城郭、宫室和祭祀建筑都从礼制方面提出了要求。
50年代,中国建筑工程部编订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并着手制定各类建筑设计规范。1984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成立了民用建筑设计标准审查委员会,组织民用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和管理工作。
建筑设计规范是房屋建筑建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建筑学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建筑设计规范训练一直基于建筑设计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学习设计,这种方法遂犯行之有效,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设计课程学时多,周期长,设计内容复杂,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研究方案,剩余研究建筑设计规范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从投入和成效的角度看,这种混合的教学方式非常低效。
教学过程容易受到不同教师教学风格不同而有随机性。教师理念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基于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建筑设计规范学习可能收到混淆甚至是忽略。
建筑学本身就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建筑设计课意在整合所有其他相关课程和知识于一身。 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中, 挖掘和遵循其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程序, 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运行这些规律, 会使设计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及可操作性。[2]
转型中的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的思考
本世纪以来,尤其是近5年,我国建筑设计市场不断变化,快速城市化、新技术涌现为特征的世界性问题逐步体现。2014年以来,多部规范进行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重新编纂,建筑设计人员均面临着重新学习和体会规范的问题。建筑学的发展要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要基于市场和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有效的探索。
不同于通识教育,建筑学教育具有职业训练的特点,从生手到大师,德莱弗斯( Hubert Dreyfus) 在他的以技能为基础的模型( skill-based model) 中,将设计专业技能 ( expertise)划分为 7 个层级 ( 表 1) [3]。
表1 设计专业技能层次
远见卓识的(visionary)
大师(master)
专家(expert)
高手(proficient)
称职的(competent)
高级初学者(advanced beginner)
生手(novice)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生手和初学者,培训过程基本到达专家级别即可,这是与建筑设计过程培养级别最为不同的地方。作为建筑学教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保证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可以顺利地进入职业领域,顺利掌握建筑设计规范,应用于实践的建筑设计。
首先,明确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对学生规范掌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可能的接触和熟悉那些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会遇到的问题。其次,按照建筑设计规范的章节,尽可能的增强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的理解。再者,探索运用分组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进行建筑规范课程的梳理和学习。
我校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教学实践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阶段化
我校一直贯彻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课程设置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适度改变了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逐步参与进入建筑设计规范课程中,在学校内就进入设计院工作模式,充分体会规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意义。
二、建筑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呈现分散模式,每门课程只注重单次课程的教学,忽视后续课程的联系问题。将生手和高级初学者的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设计规范课程模块化,前呼后应,构成整体课程。
初级规范体系、中级规范体系和高级规范体系,分别对应低年级的民用建筑通则,中低年级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年级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这套体系已经在我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延续下来,并且有效的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建筑设计规范课程热点化
建筑设计规范内容全面,课程必须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划分基本掌握知识和重点掌握知识。充分考虑规范在建筑学培养计划中的位置,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复杂建成建筑的能力,总结和评价建筑在规范条件下的使用功能、空间造型,发掘学生综合考虑结构形式、构造做法和建筑规范的关系。
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例,提取建筑构造章节七个小点为主题,布置基础研究工作点,将授课班级分为6-7组,采取无组织平等自愿分组形式。(如下表2)组内成员地位平等,互相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出勤情况,根据小组任务自行布置任务,共同完成研究。
表2 分组情况表实例
班级 |
负责人(organizer) |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合作者(partners) |
|||||||||
第一组 |
** |
*** |
*** |
*** |
合作、监督关系,任务明确分别负责,注意统筹,统一汇报,分别评价 |
|||||||
第二组 |
** |
*** |
*** |
*** |
合作、监督关系,任务明确分别负责,注意统筹,统一汇报,分别评价 |
|||||||
第三组 |
** |
*** |
*** |
*** |
合作、监督关系,任务明确分别负责,注意统筹,统一汇报,分别评价 |
|||||||
第四组 |
** |
*** |
*** |
*** |
合作、监督关系,任务明确分别负责,注意统筹,统一汇报,分别评价 |
|||||||
第五组 |
** |
*** |
*** |
*** |
合作、监督关系,任务明确分别负责,注意统筹,统一汇报,分别评价 |
|||||||
第六组 |
** |
*** |
*** |
*** |
合作、监督关系,任务明确分别负责,注意统筹,统一汇报,分别评价 |
|||||||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依次向学习小组布置以下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在课上给定的时间及课外时间,通过查找、阅读书籍规范,课外调研,图书馆调研,合作讨论等方式完成以下项目,并在课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见表3)
表3分组教学任务项目
任务项目 |
内容 |
学习课次 |
汇报课次 |
汇报小组 |
项目1 |
6.1 防火墙 |
4和5周 |
6&7周 |
根据自主学习结果确定 |
项目2 |
6.2建筑构件和管道井 |
4和5周 |
6&7周 |
根据自主学习结果确定 |
项目3 |
6.3屋顶闷顶和建筑缝隙 |
4和5周 |
6&7周 |
根据自主学习结果确定 |
项目4 |
6.4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 |
4和5周 |
6&7周 |
根据自主学习结果确定 |
项目5 |
6.5防火门窗和防火卷帘 |
4和5周 |
6&7周 |
根据自主学习结果确定 |
项目6 |
6.7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 |
4和5周 |
6&7周 |
根据自主学习结果确定 |
四、建筑规范课程实践调研常态化
以往建筑规范课程题目,不仅课程讲授上,甚至调研过程中多以书本内容为主,实践环节比较少。为了强调真实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加强建筑规范相关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安排分组教学内容时,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要求学生走出去进行调研。
真实地段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每次完成小组课题时都会投入精力去开展实地调研,搜集资料和发现问题。调研后,学生需要完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强调对实践调研和实验室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建筑规范课程成果表达多元化
建筑学专业涉及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模型制作等多种表达手段,同时也包括办公软件等的应用。课程鼓励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制作工作模型,培养学生进一步完善和理解建筑规范课程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强化建筑设计思维与表达的一致性。
除了本专业的模型表达外,充分运用自制视频、自制ppt或者图纸等多种表现手法,实现多方位的能力培养,这样更加符合我校PST-CCE人才培养模式。
结语:
建筑设计规范课程实践化改革是大势所趋,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实践化改革过程中总会存在争论和疑虑,但无论如何,关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和尝试对于课程改革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