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辉:自主学,动手学—浅谈2014级建筑学2班《幼儿园建筑设计》课程组织
作者:来源:时间:2016-05-23
自主学,动手学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系 曾辉
我校作为一所“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的新兴大学,发展目标是建设全国一流的应用型大学,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的教学一直以“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模式的实践化教学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学,动手学的能力。作为一名在校工作一年半的教师来说,我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实践化教学,不断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自主学,动手学。
1.课程的基本概况:
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是支撑建筑学专业三大核心能力核心课的主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正式进入建筑设计方法训练和应用的时期,是从一年级“无”到“有”的阶段,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准确定位,训练学生从现场调研、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等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培养其基本创作和设计能力。
2015~2016学年的第一学期,我担任2014级建筑学2班《幼儿园建筑设计》的任课教师。《幼儿园建筑设计》是从《建筑设计基础2》、小型建筑设计《茶室建筑设计》向中型建筑设计的过度。在课程之初,我就明确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在满足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对教学组织进行设计,增加学生文本的阅读量和课堂内学生汇报的比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1.1 教学内容
2015~2016学年的第一学期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主要由1-1项目实例调研,1-2草图设计,1-3成图绘制3个大项目组成。第一个项目2周时间,第二个项目3周时间,第三个项目2周时间。每个项目最终提交成果的要求不同。
每个项目的开始,都会有我在全班范围内讲解理论,主要负责布置项目,介绍项目的教学重点和基本要求,让学生熟悉题目设置的基本构思和要求。
1.2 教学形式
《幼儿园建筑设计》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我只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细化教学要求,突出课程重点,调整组织方式,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课程节点。
2.教学组织
2.1 教学组织重点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动手学能力的教学,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增加文本文献的阅读,强调口头汇报,注重团队合作是本学期的2014级建筑学2班《幼儿园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组织关注的重点。
2.1.1 增加文献阅读
我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比较单一,即课本所提供的知识,并没有扩展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本学期的《幼儿园建筑设计》教学中,增加学生对文本和文献的收集、阅读和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是课程组织的重点之一。
第一项目的作业要求学生课下去寻找相关资料。资料搜集的途径包括:学校图书馆、省(市)图书馆,goole搜索和goole学术搜索,百度学术搜索等搜索链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文献,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相关知识,虽然前期调研在最终的设计成果中体现的实际内容会很少,但它是整个课程设计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对最终设计成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部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文本文献的阅读、整理和分析。
2.1.2 强调口头汇报
清晰的逻辑和流利的表达是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增加课堂的汇报和表达,可以锻炼学生在短时间内生成表达逻辑,完善语言组织,呈现阶段成果。将这样的训练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前两个项目的作业都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但教学始终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汇报过程,增加学生口头汇报的比重。在汇报时,为避免有些内向的学生可能借机逃避的问题,特别要求每个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要参与题目的分析和设计过程的汇报,保证每位同学都得到锻炼。开始时,同学们无话可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方案。但随着课程组织的推进,口头汇报数量的增加,有的同学会在汇报前事先整理出或详细或简单的汇报大纲,辅助自己的汇报。通过本次设计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汇报内容越来越有组织、有条理,汇报思路越来越清晰。
2.1.3 注重团队合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前两个项目的作业都要求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1、2任务要求3~4人为一组,项目3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可以保证作业的深度要求,也通过组内的自主分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经历涉及更广泛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
分组形式采取无领导组织自由组合形式开展学习,这样可以避免能力强的同学过于集中,也让同学们接触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工作方式。组内的学生会自动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在一种竞争合作的状态下学习,保证每个项目的完成度。
2.2 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组织方式的调整意味着与之同步的教学组织过程和考核方式的调整。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整,考核标准的导向和教学部分的侧重点转换都是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问题。
2.2.1 教学过程动态调整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动手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组织,除需满足基本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课程预期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的进行调整,以适应教学进度的要求,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的现状,适应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在每个项目作业的开始都会要求学生以大量阅读为基础,在充分的资料收集基础上,确定任务发展方向和设计概念的生成。基本的方向和概念在得到任课教师的认可后,学生方可进入下一项目的工作。方向和概念一旦确定,就要求学生调整工作的侧重,将课程任务向成果要求推进。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任课教师会建议学生多花些时间在概念的生成阶段,对于能力稍弱的同学,则建议学生尽快确定方向,以便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2.2.2 考核标准
教学不以最终结果为唯一考核标准,而以过程、结果双向考核,有些时候会更关注过程考核。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以过程为向导对小组的工作和成果作出评价,每个同学或小组最终作业成果更多时候是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2.2.3 不同项目各有侧重
增加文本和文献的阅读量,增加学生口头汇报的比重是本学期课程组织主要关注的重点,在课程的组织过程中,我针对项目的不同和成果要求的不同,随之调整训练项目的重点,以契合作业题目的特点,自主学、动手学,口头汇报的要求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组织,文献的阅读量随着课程后期项目3的深化会有所减弱。
3. 课后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我所设想的目标基本达成——增加学生专业书籍和文献的阅读量,强调学生口头表达的时间和设计思维表达在设计课程中的比重等。但也有些目标未能达成,例如开课前设想的每次课后的反馈不及时,反馈内容质量不高。还有到学期后半段课程过于紧张,项目作业质量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收获颇多。
培养学生自主学、动手学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自主性很强,常常会产生很多超出预期的成果。学生们收集的资料,文献,所产生的观点和积累的成果有时让我也很受益。
在这样一种教学过程中,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和工作方式会慢慢变得清晰。有些同学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同学善于理论的推导过程,有些同学善于动手做模型实现目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人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同学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性,这与他们所受的传统教育和学习模式有关。如何让学生适应这样一种状态,是需要我们继续研究、讨论的问题。
4. 结语
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应受到课程内容和教学阶段的约束,其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组织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提供良好的载体,借专业课程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动手学能力的一种尝试。
学生自主学、动手学能力的培养,显然不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放羊”,实际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教学组织进行思考、设计、调整和改进。教师更像“幕后的策划手”,对学生的学习和课程进度进行预期性的把控。上一页: 李睿琛:对于专业英语课堂上分组教学的探索
下一页: 陆鸣:情感因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