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欣鑫:题元角色和题元理论
作者:来源:时间:2016-11-15
摘
关键词:
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是源于格理论的,语言学家认为格是底层的句法语义关系,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可以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识别。题元角色是一种存在于论元与述谓的语义关系。题元角色的概念是谓项的语义特征蕴涵的某些固有语义角色,这些角色表示谓项的语义内容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场所、工具等。题元角色有不同的称谓,其中包括语义角色、语义关系、格范畴等。题元角色由谓项指派,谓项与题元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谓项所表达的事件或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一.题元角色的分类
句子的谓语提示了动作、状态,而名词短语则暗示了这些动作和状态的发出者和承受者。所以这些参与者被称为题元角色。
[例] Jack writes a letter with a pen.
这句话中一共有三个实体,即Jack, letter,
语言学家尚未对题元角色的数量达成统一认识,也未彻底澄清应掌握哪些题元角色,目前公认的题元角色主要有七种。
1.
[例] The old man tells me a story.
2.
[例] I help my family members.
3.
[例] The boy fell over.
4.
[例] I feel very happy today. I
5.
[例] Becky bought a car for her mother.
6.
[例] Tom gives his mother a gift.
7.
[例] Every morning my brother goes to school.
二.题元理论与句法现象
1.
由于简介中提到的映射现象,即一个题元角色指能对应一个词,所以可以就此检验一个句子的句法问题。
[例] That old lady hurt the car accident.
That old lady hurt in the car accident.
题元理论可以解释第一句不符合句法的原因,因为hurt只能分派给一个题元角色,很显然这个题元角色分给了the old lady,但这个句子中仍然有一个名词没有被分到题元角色,即the car accident.
2.
题元层级是根据动词题元角色显著性大小的排列词序。在显著性方面,施事在显著性上要高于工具,而工具则高于受事。深层的格范畴是无序排列的,和表层的主宾语在顺序上并不一一对应。深层的格范畴的句法化过程先关注的是主语。通过主语化转换来实现句子的主语,最优先成为表层句子主语的是施事格。如果没有施事则工具优先。如果两者都不存在,则客体做主语,形成被动句。
[例] Jack bought a gift for his mother.
Jack bought his mother a gift.
对此用移位处理,虽然解决方法不太令人信服,但至少可以看到,即使是着重研究句法形式的学者也在努力把题元和结构联系起来。对于题元名词与句法成分的对应问题,学者提出了一种联系理论,用一系列施事、受事等题元名词与主语、宾语的联系规律来处理语义与句法之间的对应。其实不管定义题元是指主宾语类成分还是指施受者类成分,最后总要归到一条路上,即句法形式要通过题元反应语义关系,语义关系通过题元与句法形式挂钩,这才是建立题元这种单位的目的。
三.题元理论问题
题元的指派有没有方向性是存在分歧的,部分学者一直认为题元的指派有方向性,即有些语言中动词把题元派往其右边的成分,而有些语言中动词把题元派往它左边的成分。所以动词与题元名词之间关系的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题元分类也仍然存在一些分歧,目前大致分两种情况,第一是尽量细化分类,一种是尽量把题元角色定得概括些。这样有的是对名词语义类列表不断修正,调整和增加,也有的学者不断补充新的题元语义类。总之,在足够区分不同意义的前提下,题元角色的数目当然是越少越好,但在题元概括的过程中也会碰到对于具体语言现象解释力不够准确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