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洋:“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作者:来源:时间:2016-11-15

摘要:本课题旨在为提高高校向社会上输送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在于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而创新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人,技术型人才的紧缺,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容忽视的一大弱点。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高校 

    

2015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毋庸置疑,“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人才非常关键,尤其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给制造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提出,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标准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开展强化学生技能养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使之能很好地适应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适应并深化与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的结合十分重要。 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探索: 

 

    1)高校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强调对人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则尤其需要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对学生某类技能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要转而强调为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来看,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优劣程度,“满足需要”是质量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教育层次的不断丰富,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倾向、兴趣、家庭背景等因素,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为目标,进行分类培养的尝试,具体可细分为技师型、技能型、创业创新型、学历型、研究型、工匠型、社会活动型、复合型等种类,为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细化不同类型的质量考核标准。 

 (2 )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 

    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中枢,理应协同行业企业,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机制,培养适应新经济势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 ”、“中国创造”的转变。纵观这些年高校的校企合作,在理念上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政策、法律的强有力保证,加上高职院校本身的产学研能力有限,企业主动合作意愿不强,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还待继续深入探索。借鉴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在校企一体化育人方面比较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高校学生第一年的专业基础、通识课程可由学校教授,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需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第二年学生进入企业,由企业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授课,学习方式为边学边做;第三年则继续在企业实习,同时结合具体工作岗位选择毕业设计主题,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给学生打分,以判断学生能否顺利获得毕业资格。除此之外,也要积极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T作室;要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 

    3)高校结合校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中国制造 2025”战略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我国产业需要优化升级,创新创业是其重要推助力量。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还仅限提供给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还不够。高校要加快深化改革步伐,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此可以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标准;二是建立多方联动、共同育人机制,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在师资、平台、项目等方面实现共享;三是要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个性化培养、学分转换、成绩考评等具体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四是要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要让学生理解创业不是简单的注册一家公司,它需要有较为全面的评估,从资金、产品、销售渠道、竞争对手、市场大环境、人脉圈的积累等因素来分析。尤其对快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无论在心智上,还是在处理复杂关系的方式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利,因此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要经常聘请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进课堂,多带学生出去做实地调研,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校内进行模拟创业实践,以提高毕业生今后踏入社会的创业能力。 

    4)高校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相关工作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亦是如此。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方式教条化、层面化、评价侧重定性、忽视定量评价、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应该以第三方角度,从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四个维度,对高校教育的投人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进行客观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 2025[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