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鑫:高校辅导员三大工作关系的处理与分析——基于沈阳城市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浅思
作者:来源:时间:2017-03-01
摘要:当今社会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沈阳城市学院作为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驱者,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方面创生出自我的特色模式。作为沈阳城市学院的辅导员,为面对新的形式,有必要处理好工作中常见的三大关系,即:处理好紧迫性事件与重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力的提升自己,进而跟上学校的改革步伐,努力践行学校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高校辅导员;三大关系
面对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日渐严峻的现状,各大高校都提出了基于自我办学理念的改革思路,尤其是在一些民办转制的独立高校中,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之间的切合度已经成为学校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这种形式下,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其角色设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就需要新老辅导员们能够迅速地适应这一新的形式,进而跟上高校改革的思路,做好高校教改的辅助者,以实现大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无间断的联系。
在我国,自高校扩招伊始创办了一批民办高校,随着高等教育转制,新兴的并已经完成高校转制的民办院校逐渐体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并向社会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实力。在这些院校中,为了提高教育管理效率,进而有效地避免校内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交叉与重叠,身处于行政岗位中的辅导员,其工作已经进行了全新的整合,个人承担的角色也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跟进”的重要改变。这一变革的发生使高校辅导员面临着纷繁而又复杂的学生关系,紧密而又瞬时的学校活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有必要利用假期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行为,要妥善处理好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紧迫性事件与重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好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之间的关系。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只有清晰地理清这三大关系之间的相互运作流程,才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并适合学校教学实际发展的,既具有合理安排又富有一定时间弹性的工作计划,从而快速有效地完成辅导员的既定工作,保证学校基层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1紧迫性事件与重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当妥善处理好紧迫性事件与重要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紧迫性事件指的是辅导员工作中需要即刻处理的事件。例如,在日常教学时段,学生突发重疾需要紧急就医;在学生休息时段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的即将升级为肢体冲突或群体性集会事件等等。对于这些紧迫性事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当时刻保持一种防患于未然的警惕性,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有义务提前察觉紧迫性事件出现的端倪,从而提早进行事件控制与心理疏导,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紧迫性事件出现后,辅导员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计划有必要设置的时间弹性大一些,进而做到任何事件应付自如。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重要性事件指的是一些对学校未来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方略即将产生深远性影响的有意义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重要性事件一般都与一所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已制定的教学规划以及学校人才的培养效果有着直接与必然的关联。一般来说,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中,但凡是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品味,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益的工作都属于重要性事件的范畴。举例来说,我校的体育狂欢节,毕业生欢送晚宴,学校学生会民主选举等等;教师带队学生团体参加挑战杯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竞赛等等;校企合作举办的大型毕业生双选会,大四实习生企业见面会等等,这三类事件都可以认定为重要性事件。那么,对于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遇到的紧迫性事件与重要性事件的考量,作为辅导员一定要清楚,这两种事件的关系不仅在时间上是相关的,而且在工作互动上也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通常在学生工作中,一件事情是否紧迫,该事件是否重要,辅导员一定要根据当下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时宜的变化来做出适当的定位与调整。比如说,有些事件在此教学时段发生便是紧迫但非重要的,然而转换了一个时间段,该事件就有可能升级为重要的但不紧迫的事件。因而,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应当有能力,有意识明确目前所处的教学时间段,随时随地捕捉相关的信息来确定一项工作的属性,从而确保自己能够在符合相应时间段部署的情况下有效地完成学院、学校赋予的任务。
2工作效果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妥善处理好工作效果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与工作效率可以统称为辅导员的工作时效。工作时效是衡量一名辅导员工作绩效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然而,工作效果与工作效率从基本定义方面又是截然不同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指的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劳动投入与最终结果之间的量化比值,工作效率更加注重辅导员工作中对既定目标执行的这一过程。举例说明,在高校中,一个辅导员对于上级部门或平行工作部门给予的工作,能够用较少的劳动投入和时间投入换来更多的工作成果,这就意味着他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当今社会,能够投入的劳动资源、时间资源都是稀缺的,同时也是宝贵的。所以,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当具有时刻关心身边可利用资源的自觉性,这些资源既包括劳动投入当然也包括物质投入,辅导员应当整合这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得到有效的发挥与利用。在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中,日常管理、日常接洽工作以及育人工作应当尽量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换来更多的汇报,以确保投入资本的合理化运用。在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中,工作效果即追求活动的最终实现结果,工作结果指的是实现学校既定的管理与育人目标,这可以说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最终目的。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注重活动的最终实现结果,当一名辅导员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有效实现学校交付的活动目标,这样的工作便可以认定为有效的。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当时刻谨记,效果是活动与工作的结果,通常一切工作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应当以实现预定效果为基准。对于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这两个概念,高校辅导员可以将其整合为工作时效来进行统一的理解。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不仅要提升效率,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最终产生的结果,即效果。现今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一切行为运行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有效性的考量,否则工作效率再高也是徒劳无功的。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理应把工作效率的高低看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把工作效果看成是一切工作的重点,进而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一个辅导员真正的工作时效。每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当谨记,切不可片面追求工作效率而忽视工作效果,同时也不能无视时间效率性而产生单一追求工作效果的现象。在另一个层面,如果面对不同的学生工作,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在比重方面也是有着比例上的划分。举例说明,高校毕业生信息采集工作中,学生基本信息采集、整理与汇总应当提前着手进行,在采集工作中,宁可以慢节奏进行要也保证学生信息采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即注重工作的效果。任何一名辅导员都应该有能力将工作效果与工作效率辩证的统一起来,明确不同的时间下,效率与效果之间的比重关系,这样才能避免在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中出现不可弥补的错误,进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工作效果,最终实现为社会输送出合格的高品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
最后,高校辅导员应该妥善处理好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工作态度,指的是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自身要想完成工作的意愿投入比重。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把奉献精神放在首位,少谈一些功利性,多一些实际付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本身的定位就要求一名教师付出足够的热情,并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收获成就感,这是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首当其冲必须拥有的心态。俗语云,态度决定结果。尤其是在育人工作中,如果一名辅导员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错误地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功利性的事业,这样不仅有损辅导员的教师形象,同时也会把自己的工作弄得棘手而又复杂。所谓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指的是高校辅导员在完成某项工作时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的辅导员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特长以及性格不同,所呈现的的工作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些辅导员更加擅长安排组织大型学生活动,一些辅导员更加擅长文字处理类工作,基于此,要求辅导员所在的学院办公室能够合理地分配工作,让具有不同能力的辅导员尽量参与其优势能力的工作,与此同时也应该鼓励辅导员之间相互学习,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更快更高的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中,要想做到自身能力与工作态度的无缝整合,这就需要个人把责任心放在首位。通常来说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心可以用能力与态度的统一来解释,他往往能够决定一个辅导员对待工作的基本态度以及心甘情愿为之付出的劳动量。俗话说,一个人的责任心往往可以决定着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辩证法的视角来看,这的确是无可厚非的。理论上讲,一个辅导员本身具有的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是否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其关键因素在于本人责任心的高低。在高校工作中,学校给予每位教师的发展机会是均等的,因此作为一名行政岗位的辅导员,只有具备了最起码的责任心去参加工作,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对于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情况是二者均由辅导员的个人责任心所决定。例如,在一些高校中,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其工作成绩可能会优于一些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认为是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其能力优于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究其原因往往更多的是出在其工作态度上,究其根本往往能追溯到其责任心的高低上。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既然投身到了教育事业中,我们就必须把奉献精神与工作责任心放在首位。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明确,教育本身是一项非功利性事业,因而在决定参加高校教育工作之前,教师应当做一个自我检视,必须明确这一点。
上一页: 梁燕:工程造价核心能力培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