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辉:建筑工匠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来源:时间:2017-03-03

摘要:中国已从“追赶经济”变成“创新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整合、共享、创新等汇集的大环境已形成。提高高校创新教育发展,是国家创新改革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大力推动高校创新教育建设。提高高校创新教育,必须全面认识创新思想。 

关键字:工匠型、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各大高校都面临的问题。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科技不断发展的动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抢占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标准上不断改革,建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 

1.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已从“追赶经济”变成“创新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整合、共享、创新等汇集的大环境已形成。20155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其总体目标是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包括1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3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4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虽然有些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人民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已经走在了前列,但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2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结合我校办学理念研究出一条适合本行业特点的创新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服务平台,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专业特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匠型人才模式,与社会接轨,是学生走向社会就能为社会服务。为中国全面走向“创新经济”提供人才储备。 

3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3.1研究目标: 

      国家空前重视创新的教育,预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引擎”。为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及我校PST-CCE(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办学理念,普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大学生,同时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工匠型的专业技能,注重动手实践能力,从动手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专业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才,并研究出一条适合我校的创新教学路线。 

3.2研究内容: 

1.全面普及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结合我院专业特色研究一套适合我校创新教学体系;2.利用我校建筑模型设计制作中心,大幅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从传统教授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实践,达到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如何培养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全面普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如何结合专业课程,对大学生创新思想进行深入教育;4.如何与社会对接,让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作品为社会所用,使我们研究的创新教育方式得到社会的认可。 

4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4.1研究思路: 

    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我校一直在探索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动手学。基于我校的办学特点,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培养以动手能力为主的工匠型建筑行业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达到普及学生创新意识,重点培养创新人才,并大量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创新大赛和专业竞赛的思路。 

4.2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采用普及创新教育的方法:以实际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展开课程建设,以建筑模型制作中心为平台,以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为根本,依托全学院资源,展开对全院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使全院学生对创新有个初步的认识,扩大创新思想的基础教育。2.分类重点培养的方法:在全院普及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对同一项目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团队,团队逐渐扩大,团队要有梯队建设,并有相同目标。团队数量前期不宜过多,但随着创新基础教育的深入,可慢慢发展。3.实践检验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各创新团队在经过训练后要在社会进行实践检验。首先查找国内外举办的相关专业和创新竞赛,经过团队筛选,参加适合我们参加的竞赛,而且要大量参加竞赛,不仅可以提高经验,同时也可以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甚至可以参加社会投标项目,以实战锻炼我们创新队伍,利用模型设计制作中心,发挥我们动手能力的优势。 

5.结语: 

   通过对建筑工匠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通过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使大学生对创新有个初步的概念,并在学习、实践中有创新意识,普及创新思想;2.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计划自成体系,创新人才素质不断提高;3.全面参加国内外专业竞赛,积累专业及创新经验;4.尝试参与社会专业方案投标,增长专业见识。 

  

参考文献: 

1.《梁思成—走进中国传统工匠的第一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季元振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  马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