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剑:浅论“三育”教育模式下的分组教学体系——沈阳城市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略浅析
作者:来源:时间:2017-09-05
浅论“三育”教育模式下的分组教学体系
——沈阳城市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略浅析
建筑工程学院
武林剑
摘要:沈阳城市学院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首发实践者,通过自身研发论证并导入实践的“三育”教育模式,致力于将现代社会所发生的种种情节融入大学教育,进而通过分组教学体系,将现代社会企业的工作组织模式拓殖并拉入课堂教学,努力探索并践行“学校即社会,教育乃生活”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沈阳城市学院所培养的个体是属于社会职场的个体,而非未来将要去适应社会的个体,在“三育”教育模式下,学生更加注重当下如何融入社会这一重要过程,而非为未来如何适应职场就业做准备。沈阳城市学院“三育”教育模式下的分组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大学教育就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而非让学生为未来的职场就业做准备。
关键词:沈阳城市学院;“三育”教育;分组教学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1]因此,现代高等教育并不是让学生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接受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等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应当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大学有必要为学生呈现出现代社会知识方面、技能方面、素质方面正在进行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他为学生提供了专注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教导学生们为四年后那个遥遥无期的就业目的而学习,或许这种教育模式在曾经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变革瞬息的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已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沈阳城市学院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首发实践者,通过自身研发论证并导入实践的“三育”教育模式,致力于将现代社会所发生的种种情节融入大学教育,进而通过分组教学体系,将现代社会企业的工作组织模式拓殖并拉入课堂教学,努力探索并践行“学校即社会,教育乃生活”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沈阳城市学院实践“三育”模式下的分组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知识性教学活动、艺术类文体活动、合作式竞赛活动,他们的个人能力、兴许爱好以及生活习惯得以不断的自我提升,他们的理想与目标得以不断的自我阐明。
1.沈阳城市学院的“三育”教育模式
沈阳城市学院“三育”教育模式以建设当代应用型大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分组教学体系把社会认知组织、社会协作关系、社会情境场域融入教学实践,以求让学生们在教育中尝试生活,在学校中体会社会的最终预期。
所谓“三育”教育模式,即联合教师、业师、学师三位同体,以教师理论性教育为核心,以业师实践性教学为重心,以学师辅助性促导为中心,使学生们围绕着“三育”教育模式逐渐刷新自我的理论与实践认知,进而使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略得到不断巩固与提升。
1.1“三育”教育模式下的新概念教师团队
首先,在打造教师团队方面,在新时代概念下沈阳城市学院的教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在沈阳城市学院,教师团队不仅承担着教授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授课的任务,同时他们也是相应授课行政班的班主任。作为该行政班的班主任,教师们担负着组织班级学生建立知识性社团、专业性竞赛团队、活动性学术学会的重要任务。沈阳城市学院通过将教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教学层面整合,不仅提升了该行政班的凝聚力,同时也将知识性学习研讨变成一种常态。在教师班主任的带领下,三类团队的日常活动为随时参加国家级、省级相关知识性竞赛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新概念教师团队的带领下,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沈阳城市学院的学生在各个教学楼、实训楼乐此不疲地进行学研讨论、制作专业模型,随时做好应对现代社会各种挑战的准备。
1.2“三育”教育模式下的实践业师团队
其次,在建设业师团队方面,沈阳城市学院积极聘用业师进行课堂,与专业课教师形成一对一结对子关系,共同组织教学。所谓业师,即在社会相关专业领域从事本职工作5年以上,本身具有国家认证的高级专业职称的人才团体。将业师引入课堂教学这是沈阳城市学院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按照沈阳城市学院发布的“三项规定”文件的要求,每名业师需要在本学年每科专业课中必须占有一定比例的课时,业师与教师应当共同承担学生的教学任务。沈阳城市学院聘请的业师从事专业工作年限较长,他们通过自身长期积累的社会实践,把当今社会相关专业领域炙手可热的知识,正在进行变革的经验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接纳始终处于社会的极端需要状态。教师与业师形成结对子关系有利于教学时刻处于理论结合实践的循环中,即不忽视专业性理论知识对学生们日后成长的奠基性,又不延误学生们对社会实践知识迫切需求的渴望性。
1.3“三育”教育模式下的榜样学师团队
最后,在培养学师团队方面,沈阳城市学院学师团队的提出可谓是当代教育实践领域中一次重要而又大胆的尝新。所谓学师,顾名思义是有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学辅助性团体。沈阳城市学院通过对“师傅带徒弟模式”的追本溯源,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学生间进行知识共享的方式。在沈阳城市学院,成为学师是大多数学生向往与追求的目标,同时学校对学师的选拔过程也是异常严格。从每年学校的计划上来看,大学一年级新生每一个行政班标准配备学师1~2名,通常由在校获取学师身份的大三学生担任。沈阳城市学院每名大三学生都有资格申报学师的权利,通过在职教师与外聘业师对其两学年学习状态与成果的评估给予专业知识技能打分,同时结合该生所处二级学院学生办公室对其两年在校生活给予的思想品质打分,最终由学生个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将以两项打分为依据,通过听取学生的说课汇报从而确定符合要求的学生的学师身份。在日常教学中,学师担负着教学辅助性工作,是教师与业师的得力助手;在课外教学中,学师是学术性学会的负责人,是知识性竞赛的主力,是学生们眼中的“明星”。
沈阳城市学院践行“三育”教育模式,通过教师团队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通过业师团队保证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时刻与社会专业领域正在发生的专业性变革接轨;通过学师团队为学生们树立良好榜样的同时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知识性竞赛活动。正是由于“教师”、“业师”、“学师”三大教育主体的有机整合,沈阳城市学院的学生在教学中巩固自我的理论积淀;在经验中刷新自我的实践能力,在榜样中不断强化“我行,我能!”的校训精神。在“三育”教育模式下,沈阳城市学院的学风是积极向上的,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即时进行的,对于自我创造人生的奋斗信仰是坚定不移的。
2.沈阳城市学院的分组教学体系
沈阳城市学院的“三育”教育模式属于上层构建的领域,其基本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分组教学体系。“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等因素,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在形式上分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2]从这个定义上来看,沈阳城市学院的分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进行作业分组,从形式上来看属于内部分组。沈阳城市学院分组教学由各个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以行政班为单位,每班分为3-6个小组,每个小组共享一套教学设备,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提交作业需进行小组答辩;业师的实践性教学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结束后不同小组进行交互讨论;学师的学术性学会建立以小组为单位,同一专业不同小组进行比赛后,择优获取代表学校参与国家级省级竞赛的资格。沈阳城市学院的分组教学以小组固定为单位,保证了小组活动的稳定性,确保了小组成长的均衡性,更结合了“三育”教育中的三大主体。在分组教学的我氛围下,学生们可以用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向业师提出操作性质疑,同时也可以通过业师的实践性活动成果向教师提出理论性质疑,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同步学研,共同进行自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更新。
从打造新时代大学的立场上来看,沈阳城市学院“三育”教育模式下的分组教学体系,“三育”教育模式是分组教学体系需要实现的既定目标,分组教学体系是“三育”教育模式走向现实的重要手段。通过理论目标与实践手段二者之间的融合与促进,以期实现学校重视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的本源;以期实现学校重视社会实践更新教育的态度;以期实现学校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重心。总得来说,沈阳城市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实用性人才,所培养的个体是属于社会职场的个体,而非未来将要去适应社会的个体,在“三育”教育模式下,学生个体更加注重当下如何融入社会这一重要过程,而非为未来的如何适应职场就业做准备。这便是沈阳城市学院“三育”教育模式下的分组教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大学教育就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而非让学生为未来的职场就业做准备。
[1](美)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
[2]赵伍,李玉峰,鲁定元:新编教育学教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