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岩:信息流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作者:来源:时间:2018-10-15
在信息的视角下,社会、大学是一个个时时更新的复杂信息系统,老师和学生是构成大学系统的基本信息节点,每个节点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教学就是这些信息流动的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
信息的起点来自于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这关系到我们给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一)实时跟踪城市需求,精确构建信息数据库,引领专业教学
我院的办学目标是建设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专业教学程式是:“市场需求——能力指标——课堂教学”。首先,从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上,要求实时地跟踪和研究城市对我院各专业需求情况,可以说,我们的城市需求研究得越全面、越清晰、越具有可操作性,依此建立的专业能力指标就越有针对性,我过去见到的能力指标大多过于理论化和学术化,只有专家能够读懂,一线的老师似懂非懂,而学生就更难理解了。应用性人才培养应该从教学起点处就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能力指标,从而使他们相信我们的教学,践行“我行我能”的校训,在市场竞争做到人没我有,人有我强。
由于城市所处地域,发展等情况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使需求能力很难界定,学院的学生也存在着多样性,我们还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尤其是对城市的需求情况知之甚少。从长远考虑,在情报信息的搜集上,应该建立一个涵盖全国范围的城市需求信息数据库,只有实时跟踪各城市的专业能力需求信息,才能得到城市人才需求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向性的认识,教学培训才有针对性。
(二)全程、实时跟踪学生能力变化信息,灵活、精确地制定针对学生个人的教学方案
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有两类信息是无效的,一是重复信息,老师讲述的、培训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信息和技能,这种教学无意义。二是孤岛信息,老师传递的信息不能和学生已有信息产生有效互动,这种信息学生难以接受。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去我们对学生能力变化的信息的掌握不是很好,经常是掌握能力的学生和没掌握的学生还得一同培训,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其下次培训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为各专业能力设定基本标准,学生可随时申请考核达标,如果达标,就可以自行学习一些拓展内容,或协助老师完成其它学生的培训,这样能够快速提高学生能力培训水平,也能使部分学生上升到更高的能力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工作城市,让他们选学一些和本城市密切相关的课程。
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精确地指向个人。在学生学习中,结合个人特点,在他自己的参与下,能够给他提供一个专门针对其个人的培训计划;在离开学校时,送给他们一份要去城市的专业能力信息需求资料,这应该是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主要目标。
二、信息资源的融合
过去的教学通常是一名老师对多个学生的教学,是一个信息节点对多个信息节点的信息传输,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多个信息节点对多个信息节点的传输就可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专业信息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院,老师是按专业课进行教学,往往各专业课间联系的部分是薄弱环节,出现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空白,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各专业老师信息的有效融合。
一是在安排关联性专业课程时,各专业专家应该集体讨论各专业内容的衔接问题,并对重要内容确定可具体量化的培训标准。二是具体授课时,各专业课老师要加强联系,视情况可采用各专业统一备课的方法,组成一个临时的教学组,共同备课,经常交流。
(二)有效利用、开发学生的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在培训应用技能的专业课中,应该尝试着建立老师、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共同培训体系来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部分技能达到较高水准的高年级学生进入课堂,一是有利于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优势互补。老师在理论和综合技能上强于高年级学生,但在某些单项技能上可能弱于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在某项专业技能上可能强于老师,在理论和多项技能的综合运用上需要向老师学习。二是节省培训资源。在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培训模式中,掌握技能的仅有老师一人,是一人对多人的培训。如果有已经掌握技能高年级学生的加入,他们进行示范,分组培训中形成多人对多人的培训模式,培训效率会得到显著提高。三是有利于培养高年级学生的领导力,他们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审视能力培养的过程,有更多的机会与各层次的人员交流,分享培训的快乐和艰苦,对于他们的初次任职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发社会教学资源、保留即将退休、离职老师的信息资源
丰富学院的教学信息资源还需要开源节流,开源主要面向市场和工厂,请优秀的相关专业企业员工、工人来学院给学生讲解、指导专业培训。每年部分老师退休、离职,教学信息资源流失了。尤其专家教授的退休,他们的教学经验、方法部分传承在新老师身上,但流失的更多。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能够在老师退休的前一年,对老师的精品课程进行全程录像,这从文化上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教学资源的保留,许多年后,当新老师对专业某一问题有困难时,可以观看这段录像,回顾专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三、信息传输场的构建
教学实际上是信息流动的过程,教学效果取决于信息流动速度的快慢、学生接受有效信息的多少和是否有新信息的产生。老师在课堂上要形成一个多元网络状的信息场,有老师和学生间的信息流动,也有学生间的信息流动,老师的关键在于驱动这个信息场,加速这个信息场的信息流动,大家交换相关内容的信息,最好是能够产生新的信息。而产生信息流动的基础是各信息节点间存在着信息势差,老师要善于培养和利用学生间的信息差异。
学院应以更多的资源、老师以更多的时间用于创设近似于真实职场的情境,在培训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明确任务,学生搜集信息时给予必要的支援,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协调控制工作进展情况和适时结束工作。培训后期,老师重点在于选择和明确大家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对有歧义的争论进行必要的评判。
我认为,获得相同结果的培训中,老师的语言越少,干涉的越少,越“无为” 的教学效果越好,这样培训出的学生就能更快地独挡一面。
四、信息跟踪和支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的唯一的或者说终极的成就和价值只有通过它的毕业生来体现,毕业生体现学校价值是个长期的、通过数量的不断堆积达成从隐性到显性的体现,还取决于学生是否意识到自身成就与母校的关系,并且双方能否进行积极的信息互动。通常学生毕业后,教学过程就结束了,但从信息角度考虑,实际上学生是我们城市学院大系统释放出的各个节点,就如同离开父母去外面闯荡的子女,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情况,因为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与我们的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成功之处需要发扬光大,失败之处需要断然改进,我们要有这样的胸怀,我们的教育产品我们要终身负责,这不是拖累,更是一种资源,当学生有需求时,我们能够及时予以信息支援,而这绝对是有回报的,当我们送出信息时,也会回收到有用的信息,不同城市需求的情况学生会反馈回来,城市需求信息数据库得到更新换代。支援自己的学生是对学院的更好的宣传,总之要得到信息回报,就必须对毕业学生进行持续的信息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