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探析
作者:来源:时间:2019-10-14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内容 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
1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1.1重视程度低,政策条件保障不到位
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当下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愈发频发,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但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政策条件保障不到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不仅对物质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对精神文明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目标。通过思政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
1.2教学内容滞后难明
思政课在大学生成人成才阶段发挥至关重要作用。但是,当下大学生不爱听课,课堂频繁出现“低头族”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功能,这与课堂教学内容滞后难明不无关系。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集中于理论讲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理论灌输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是课堂教学被动的接受者,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思政理论晦涩难懂,尤其是哲学部分相关原理,仅仅靠理论讲授而没有生动、深入、具体的案例纵横比较,没有与时俱进,结合时下热点问题更新教学内容,难以将原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明白、讲清楚。久而久之,学生听不懂、不理解、没兴趣,频繁出现“低头族”就在所难免了。
1.3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思政课是一门可以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灵魂课程,但是,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陈旧,存在较多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缺乏师生互动。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影响,移动端逐步在各行各业里普及,成为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但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严重脱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播放幻灯片为教学辅助,但是课件上的视频与图片往往是陈旧版本,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更倾向于理论结合当下实时热点话题。传统的案例教学集中于过往陈旧的典型案例,反复循环讲授,没有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案例,缺乏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分析和讨论,故难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思政课的实效性。
1.4考核方式简单机械
作为高校本科生一门公共必修课,思政课均赋有相应学分,并以结课考试为主,考核学生学习效果。一般情况下,思政课考核方式包括学生平常表现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部分高校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通常学生都会轻松拿到高分,很难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成绩难以呈现梯度形式,不利于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较低。
2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路径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段话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2.1强化师资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本领过强、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岗前培训、中期培训、定期考核等形式,使思政课教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推进培训工作长效化、系统化、常态化,打造一支对马克思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创新培训形式、深化培训内涵、拓展培训内容,将培训与激励、绩效考核挂钩。组织思政课教师定期参加进修班、研修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鼓励思政课教师深入到教学、科研、生产单位一线进行考察,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更好的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用真实经历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讲清楚、讲明白,逐步打造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2.2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的精品课程。打破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幻灯片为辅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聚焦学生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综合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载体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抬头率,努力实现思政课“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新媒体时代下,大数据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理性地认识和运用大数据。一方面要树立敏锐的数据意识,学习如何收集、分析和运用大数据,将大数据中的思想信息与教育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适当转变授课方式,充实课堂内容,增加时事政治,吸引学生眼球。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教育对象进行线上线下的即时性思想育人,发挥网络新媒体即时性强、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等功能。打造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
创新实践化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师生互动。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作为第二课堂,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于理论的吸收理解,课上布置与思政课理论相关的主题任务,课下完成实践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2.3更新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紧随时代,与时俱进,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融入原理、融入各科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值爱国主义情怀。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走心才能打动人心、凝聚人心,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有针对性地结合时政热点把科学理论讲深讲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注入新鲜焦点,从书本上搬到学生的脑海里。
2.4完善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政课以笔试测试为主,以最终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这种考评机制只是机械的考验学生知识搬运能力,而不是知识迁移能力,不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因此,应该改进完善考评机制,以闭卷统一考试为主,结合开放式个性化考核,注重阶段考核及综合能力考核,实现成绩合理梯度化呈现,避免走形式化考核老路。
2.5注重课程思政
上好思政课需要其他各门学科、各方力量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合力。整合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及企业资源,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3总结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要求,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这也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灵魂课程,这就需要思政课教育工作者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逐步构建载体丰富、重点突出、协同创新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林晓丹 .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2):126-127.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3]陈齐.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