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学院2021年创新创业工作报告

作者:来源:时间:2021-12-25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以赛促学 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沈阳城市学院2021年创新创业工作报告 

    

  2021年创新创业工作会议是我校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推进会议精神,巩固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成果,全面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结成绩,分析问题,明确任务,奋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一、 创新创业工作回顾 

  近年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创新创业工作,解决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创业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均实现了新提升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1.工作体系日趋完善。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规定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完成3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训练。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沈阳城市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沈阳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文件和规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创新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本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具体执行,初步形成了多部门协同联动、教师全员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局面。学校获评国家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实验校”荣誉称号。 

  2.实践平台广阔多样。学校建立了大创工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拥有设备549套,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每年开放接待1.2万人次,成为全校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双创”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学校设置百万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成立了百余个专业学术社团和创新创业小组,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活动。近三年,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路演的学生人数达1.2 万人次。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增长了学生的创业才干。 

  3.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学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通识教育模块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实务》等5门选修课程,积极引进辽宁省人社厅SYB创业培训等社会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超星、雨课堂等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就业与创业》等网络课程资源。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专创融合课程,逐步丰富了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4.项目建设收效斐然。学校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以项目形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近三年,全校累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1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7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81项,参与学生7000余人次。学生创业项目名耀传媒工作室、丹东沛宁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落地运行,并在2021年辽宁省“互联网+”大赛中斩获银奖。 

  5.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学校十分注重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与团队建设工作,通过竞赛促进教师成长。近三年,共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工作50余次,组建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146个。其中,行业企业专家占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总人数的20%。在组织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陈思、李野、宋采桥等30余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近三年,全校教师累计获得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00余人次。 

  6.“双创”竞赛成果显著。学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通过项目竞赛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近三年,学校累计获得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奖励1200余项,国家级竞赛奖励92项,累计参赛人数达3万余人次。其中,2021年获省级竞赛奖励839项,国家级竞赛奖励31项。在2021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我校师生获国家级奖励22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3名,全国民办高校第1名。 

  7.竞赛组织水平逐步提升。学校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工作,近三年,先后组织开展校内学科竞赛和各级各类预选赛220余项,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30余次。学校积极申报和承办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其中,建筑工程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连续两年成功组织承办辽宁省BIM应用技能大赛、辽宁省电竞主播大赛两项省级创新创业竞赛,赛事影响力逐年提升,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数均较上一年翻一番。 

  二、存在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的保障条件有待完善,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创新创业导向的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对接不主动,社会参与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对接不紧密;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多,在国家级大赛中的竞争力不强,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相对靠后。 

  二是学院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上和竞赛工作的组织上还不够到位。专业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对创新创业的支撑力不强;课程建设质量不高,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作用不够;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方法手段缺乏创新;专业优势和竞赛项目优势整合不够,竞赛工作合力亟待增强;学院之间获奖数量不均衡,个别学院始终未实现国家级竞赛奖励“零”的突破。 

  三是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的水平和学生参赛的技能技巧有待提升。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基础比较薄弱,竞赛培训形式缺乏创新且有待改进,面向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培训质量不高;宣传和报名方式相对单一,教师在教育引导方面投入精力不足,学生在竞赛意识方面还不够强烈,师生参赛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员参与的良好竞赛氛围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2022年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2年学校将在持续巩固创新创业工作成果、认真对照查摆问题的基础上,着力在创新创业学分改革、竞赛组织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竞赛团队建设、激励保障政策等多个方面推进改革探索,力争实现国家级竞赛获奖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目标。具体工作任务如下: 

  1.压实竞赛目标责任。二级学院是创新创业竞赛工作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院长是竞赛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要在省级竞赛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国家级竞赛奖励,力争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实现跨越式前进。每学年,各二级学院院长要与校长签订新学年竞赛目标责任状,明确二级学院创新创业竞赛具体工作任务。2022年,各学院国家级竞赛(教育部认定的57项国赛)获奖目标如下:智能工程学院不少于20项,建筑工程学院不少于4项,新闻与传播学院不少于10项,影视传媒学院不少于14项,语言文化学院不少于2项,酒店管理学院不少于4项,商学院不少于3项,通识教育学院不少于10项,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少于1项。 

  2.认真组织校内预选赛。国家级和省级竞赛目录中凡与我校在办专业相关,以及具备参赛条件和资质的竞赛,各部门均要认真组织开展校内预选赛,按照规定严格遴选学生的国赛和省赛参赛作品。2022年,各学院校内预选赛具体承办任务如下:智能工程学院承办36项,建筑工程学院承办14项,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8项,影视传媒学院承办14项,语言文化学院承办6项,酒店管理学院承办12项,商学院承办18项,通识教育学院承办6项。此外,教务处承办25项,团委承办2项。预选赛的组织效果和最终获奖数量,将作为考核学院创新创业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3.落实大创学分要求。学校设立了3学分的“大创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相应课程、各类实践项目、学科竞赛等学习活动,经认定后可获得学分。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学校设置了“一系一赛”项目。“一系一赛”是各学院在承办国家级和省级竞赛校内预选赛的基础上,各专业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和职业技能需求,结合教学进度安排,组织开展的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各学院要落实好大创学分与竞赛挂钩的各项要求:一是将学生获得“一系一赛”奖励作为授予大创学分的“保底”条件;二是学生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励,可直接替代大创学分;三是学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可申请替代一门4学分以内的选修课;四是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以上奖励,可申请替代实习学分。 

  4.聚焦突破“互联网+”大赛。“互联网+”大赛是目前全国最高水平超一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级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互联网+”大赛都给予高度重视。为了在“互联网+”大赛中实现金奖“零”的突破,学校将从寒假起成立“互联网+”大赛校队,由教务处牵头,二级学院配合,优秀师生项目参与,集全校之力,重点推进各赛道项目的培育和指导工作。各学院要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联合有关行业企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积极为学生搭建项目孵化平台,做好项目对接、持续帮扶、全程指导。指导教师要深入研究“互联网+”大赛的参赛技巧和评奖规则,初创组要充分挖掘校友创业资源,通过校友“大手拉小手”,拓展参赛项目的来源;师生共创组要在学生创业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服务社会项目转化为竞赛项目;创意组要注重提高商业计划书Word版、商业计划书PPT版、项目视频和路演等学生参赛文件的水平,全面提升参赛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各学院应于每年12月末之前,启动来年“互联网+”大赛的预报名工作。每年寒假期间,各学院要组织竞赛指导教师以专业为单位对重点项目进行遴选和打磨,每个专业至少要培育1-2个重点项目。2022年,“互联网+”大赛获奖目标如下: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省级金奖6项,银奖8项,铜奖10项。 

  5.发挥指导教师团队作用。指导教师在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是学生项目获奖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学院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在学生竞赛项目(作品)选题、研究步骤推进、文字材料撰写、项目(作品)审核修改、项目(作品)陈述与答辩等环节中的指导作用,在已申报备案团队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跨学科组建竞赛指导团队,依据教师各自专长,协同开展竞赛指导工作,共同制定竞赛指导工作计划,并依据计划完成各项竞赛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之间要重视经验积累与相互分享,定期整理竞赛方面的技术资料,针对竞赛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等问题,全体团队成员应积极参与、共同研讨。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每学期进行1次备案,原则上,每个团队每学年至少指导学生参与2-3项省级以上比赛。每学年,学校将依据教师团队指导学生的参赛次数、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对教师的竞赛指导工作进行考核排名。 

  6.强化创新创业竞赛培训。竞赛培训是提高竞赛成绩、提升学生竞赛能力的重要保证。从2022年起,学校将重点邀请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组委会成员和主办单位专家到我校作报告、做交流,为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高质量的竞赛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理论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各学院要与在办专业相关赛事的主办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和合作关系,聘请竞赛组委会专家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邀请专家参与学生竞赛项目指导,使竞赛项目尽早获得组委会的关注与认可。各专业要常态化做好各级各类竞赛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抓住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程、大创学分专项说明会、一系一赛、校内预选赛、优秀典型评选表彰等契机,让每一名学生尽早明确大创学分的构成及获取条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竞赛培训,也要做好重要赛事前的突击培训,有利促进多层次、个性化竞赛辅导培训体系的形成。 

  7.促进毕业设计与竞赛项目相互转化。毕业设计是学生经过四年系统专业学习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设计实践,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竞赛的题目在形式、内容、难易度等方面都与毕业设计选题较为类似。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转化为竞赛项目,从2022年起,学校将提前毕业设计的选题时间,各学院要积极引导大三年级学生结合相关竞赛项目拟定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已获奖的学生结合参赛内容和指导教师的建议,对参赛项目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调整,做出具有竞赛项目背景的毕业设计作品。同时,各学院要鼓励大四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进行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在大四毕业前,以毕业设计作品参加更高级别、更高水平的双创竞赛,在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的项目,可直接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8.实施竞赛项目进小组进社团。小组学习和学生社团都是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竞赛实战项目的有利平台。专业教师要将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引入小组任务,根据国家级、省级竞赛项目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小组任务项目库建设,将各类竞赛的命题策略进行提炼归纳,有机融入小组任务,实现小组学习效果和竞赛成绩同步提高。各学院要依托专业社团、学术社团、技能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动手学。学生社团定期开展竞赛项目成果经验分享,倡导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进行竞赛规则解读及技巧辅导,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为互助共享、传承创新的竞赛项目实践平台。  

  9.强化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为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每学年,学校教务处、校长办公室、督导办按照相关规定对竞赛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于在竞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一是对指导学生参赛(教育部认定的57项比赛)并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以上的项目团队,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5000元,由项目负责教师进行分配;二是在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时,学校按照相应标准对各级竞赛获奖教师进行工作业绩核算,并纳入相关考核结果;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互联网+”大赛的支持力度。“互联网+”大赛指导教师所获奖项可等同于相应级别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互联网+”大赛获金、银、铜奖,分别奖励项目团队5万元、3万元、1万元。省级“互联网+”大赛获金、银、铜奖,分别奖励项目团队5000元、3000元、1000元。 

  10.强化对参赛学生的考核。学生参赛获奖考核工作由教务处和学生处共同负责,教务处负责认定学分及获奖项目的真实有效性,学生处负责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荣誉资格评选及奖学金的组织发放。对获得国家级竞赛(教育部认定的57项比赛)一、二、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团队,学校分别给予每个项目团队1000元、800元、500元的奖学金奖励,由获奖项目学生负责人进行分配。为鼓励高年级学生冲击高水平竞赛项目,对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获评校级优秀毕业生,并作为评选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的重要依据。  

  总结过去,我们信心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2021年即将结束,2022年向我们跨步走来。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学校精心筹拍的建团百年献礼剧“大三女生”已于前不久杀青,本剧一改大多数校园剧“忆青春”“致青春”的讲述方式,以“创青春”为叙事主线,充分展现了一所当代大学的崭新风貌和创新精神,反映新一代青年学子求知若渴励志成才的感人故事,未来终将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在国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在学校巩固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成果,积极应战筹备审核评估的新阶段,全校上下要倍加珍惜、主动作为,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牢固树立“创意点燃梦想、创新引领未来、创业淬炼人生、创造铸就辉煌”的创新创业工作意识,不断完善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与时俱进、传承弘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去,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首页
学校地址: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 邮编:110112
技术支持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Shenyang City University. All Right 辽ICP备17002622号-1
联系电话:024-89597888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沈阳城市学院官方微博 沈阳城市学院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