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建筑简介
作者:来源:时间:2016-12-08
1.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公元前447-前432年)
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设计人为伊克梯诺(Letinus)和卡里克拉特(Callicrates)。其型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三级台基上(30.9x69.5米),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此种柱式的典范。正殿向东,内有双层叠柱式的三面回廊,它加强了置放着神像的空间的中央轴线感。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内有四根爱奥尼克式柱子。该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开朗,各部分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并应用了时差校正手法以加强效果。材料除屋顶用木外,全部为白色云石,还用了大量镀金饰件。云石局部施以鲜艳色彩,具有节日气氛。
2. 巴黎·圣母教堂(又称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Paris,1163-1250年)
法兰西早期哥特的典型实例,位于巴黎城中岛上。入口西向,前面广场是市民的市集与节日活动中心。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东端有半圆形通廊。中厅很高,是侧廊(高9余米)的三倍半。结构用柱墩承重,使柱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塔楼,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正中的玫瑰窗(直径13米),两侧的尖券形窗,到处可见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建筑的特色。特别是当中高达90米的尖塔与前面的那对塔楼,使远近市民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上举目可见。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时说:“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
3. 罗马·圣彼得主教堂(S. Peter,1506-1626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杰出代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梵蒂冈的教廷教堂。许多著名建筑师与艺术家曾参与设计与施工,历时120年建成。平面拉丁十字形,外部共长213.4米,翼部端长137米。大穹窿内径41.9米,从上面采光塔顶上十字架顶端到地面为137.7米,是原罗马城的最高点。内部墙面用各色大理石、壁画、雕刻等装饰,富丽堂皇。穹窿为夹层,内层上有藻井形的天花,下面是神亭。外墙面是花岗石的,以大柱式的壁柱作装饰。前面的广场最后是由伯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年)设计的,建于1655-1667年,由一个梯形与一长圆形广场复合而成,是巴罗克式广场的代表。
教堂集中了许多著名匠师的心血,有一定的成就。但因受到教会急欲重振教皇绝对权威的思想影响,也存在缺点。如最初被录用的伯拉蒙特在1505年的设计是集中式的;1547年米开朗琪罗为它设计了与之相应的中央大穹窿与正立面,其比例与格调和谐一致。但教皇认为集中式不能突出圣坛,也不利于制造圣坛是“彼岸”的气氛,命令玛丹纳(Carlo Maderno,1556-1629)把教堂改为巴西利卡式并加建了如今的硕大无比的大门廊(1606-1612年)。结果尽管前面的广场已经放得很大,但从广场入口看教堂时,穹窿被遮住了大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4.米兰主教堂(Milan Cathedral,1385-1485年)
意大利哥特风格比较保守。米兰教堂是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外部雕刻精致,虽有许多垂直向的装饰,由于西立面没有明显的钟塔,仍保留了巴西利卡式的特点。内部中厅虽高45米,因侧廊也有37.5米高,且束柱上有柱帽,向上感不强。
5. 罗马·万神庙(Pantheon,音译潘提翁,圆形正殿部分建于120-124年)
古罗马宗教膜拜诸神的庙宇。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以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该庙最初为一建于公元前27-25年的矩形神庙,后遭火毁。120年哈德良皇帝在位时在庙前的水池上建了一个圆形神庙。202年卡瑞卡拉皇帝在位时重建了矩形神庙,使之成为圆形神庙的入口,于是形成了这座坐南朝北的,集罗马穹窿和希腊式门廊大全的万神庙。门廊正面有八棵科林斯式柱子,高14.15米,底直径1.51米,柱头为白色大理石,柱身红色花岗石,身上无槽。其山花与柱式比例属罗马式。圆形正殿部分是神庙的精华。其直径与高度均为43.43米,上覆穹窿。穹窿底部厚度与墙同,为6.2米,向上则渐薄,到中央处开设有一直径8.23米的圆洞,供采光之用。结构为混凝土浇筑,为了减轻自重,厚墙上开有壁龛,龛上有暗券承重,龛内置放神像。神庙外部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在圆形洞口射入的光线映影之下宏伟壮观并带有神秘感,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
上一页: 中国建筑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