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益劳动教学形式,传承热爱劳动中华美德
本网讯(通识教育学院 林海莹)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恩格斯说生产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讲话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沈阳城市学院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内公益劳动,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沈阳城市学院《公益劳动》实践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从2014 年第一学期开始,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在校本科生要依照教学计划规定按时参加学校安排的公益劳动课,第五、六学期开课时间为一周,1学分。为加强公益劳动课的管理,保障公益劳动课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劳动与社会实践部负责公益劳动课的课程安排,每周安排2个以上行政班级参加公益劳动课;带岗老师负责布置具体劳动内容;劳动与社会实践部负责统一协调各学院与社区公益劳动课程管理和考核等工作,并向教务处上报学生成绩。
由分管该年级学生工作的学院辅导员担任带课教师,负责开展学生公益劳动课指导课。带课教师要与劳动与社会实践部积极配合,做好公益劳动课的组织发动与课后总结工作,明确公益劳动课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提供劳动任务单位向参加劳动的学生讲解劳动内容与要求,并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和工作条件,安排责任心强的教师或社区辅导员老师担任公益劳动课带岗教师,负责技术指导并参与管理考核工作。
公益劳动课的成绩评定:采用100分制,由公益劳动指导课(10%)、公益劳动过程(80%)和劳动心得体会(10%)三部分组成。公益劳动过程考核由带岗教师负责,填写《公益劳动课程实践报告》,在劳动课结束后一周内上报劳动与社会实践部。考核内容包括: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完成任务三个方面。
在新的高等教育教学背景下,学校要改变许多传统的公益劳动教学途径和方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结合信息时代特点,不断探索与现代教育实践相匹配的公益劳动教学方法,提高公益劳动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大学生参与公益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从而推动高等学校公益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