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用劳动锻造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来源:时间:2020-06-09

65日,中国教育报在新闻要闻03版发布了《中国教育报》记者刘玉、通讯员张红太采写的题为《沈阳城市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1学分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公益劳动时间——用劳动锻造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章,讲述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报道

    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的沈阳城市学院,2014年被网友评为“中国最美大学”。

    优美的校园环境得益于学生的精心维护。据介绍,该校近50%的校园面积均由学生负责管理,学生每年参与公益劳动课时约10万小时。4年大学生活,学生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劳动课。因为,劳动锻造了学生们的“核心素养”。

2019年我校千人实践小分队出征

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沈阳城市学院在2009年建校之初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劳动观念和劳动实践在学生群体中被边缘化。有的学生劳动观念淡漠、劳动能力欠缺;有的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有的鄙视体力劳动者、随意浪费。

    学校决定通过设置劳动课,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劳动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涵育师生品行。“设置劳动课,就是要让学生都参与劳动,提高整体劳动意识和劳动经验。”沈阳城市学院院长徐伟浩如是说。

我校学生参加支教活动

    当年,学校制定并实施学生校园公益劳动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一学分的劳动教育课程。规定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要集中参加一周校园公益劳动,负责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和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制定了《公益劳动实施方案》,成立劳动与社会实践部,统筹劳动课的组织与实施。每学期,各班公益劳动时间排入教学日程表,劳动与社会实践部会同各学院共同对参加公益劳动的学生进行指导与考核。

    同时,学校把职业精神与课程体系高度融合,运用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教学酒店的管理服务工作,五星级的卫生标准完全由学生动手打造,学生毕业前都要有超过700个小时的专业劳动实践。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实训工作 

劳动教育激励人生逐梦

    在徐伟浩看来,劳模精神具有示范、激励、导向、调整、自律和矫正等多种功能,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沈阳城市学院坚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最美奋斗者报告会”等活动,邀请“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曲建武、“最美退役军人”徐文涛等先进典型人物走进校园,让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分享工匠情怀。

郭明义为我校学生授旗

    榜样的耳濡目染,让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的精神逐渐沉淀为沈阳城市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

我校学生参加支教活动

    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杨德强毕业后回到故乡云南创业,初期带领彝良县荞山镇海坝村种植天麻致富,接着创办云南国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他感慨道:“是学校让我懂得劳动就是实干,劳动就是拼搏!我创业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家乡建成桃花源式的自然乡村、文旅名片。”

     劳动教育成就社会责任

     沈阳城市学院注重创新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努力对接社会,把劳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联系起来,通过公益劳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品行习惯、生活技能、交往艺术和团队精神。

    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学校有多名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应征入伍,参加西部服务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学生参加义务献血500多人次。

我校学生做最美“逆行者”奔赴一线采访

    开展以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为主题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是沈阳城市学院的传统。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实习、课程实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不断引领大学生们亲身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土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