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是如何报道数学的

作者:来源:时间:2020-04-03

     厚达500多页的《数学百年风云——〈纽约时报〉数学报道精选(1892~2010)》(以下简称《科学百年风云》)终于付梓了,作为责任编辑,我总算放下了一块悬在心里几个月的大石。做了20年编辑,编过的书不算少了,但这本《数学百年风云》难得地让我有了写点什么东西的冲动。 

  顾名思义,《数学百年风云》里荟萃的是从《纽约时报》这家在欧美影响力巨大的媒体100多年来的数学报道中精选出来的佳作。时间最早的是发表于189252日的《保险业的数学家:用代数学来谈生意》,文章讲述了精算对于保险行业的重要作用(这在今天依然如此)。而时间最晚的是2010513日的《度量狂热症》,这篇文章指出,统计并非灵丹妙药,因为“通过恰当选择指标、测量协议和权重,几乎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结果”。从全书收录文章的时间可以发现,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的文章很少,此后数量迅速增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下列事实:美国数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才流入而成为国际数学的龙头老大。 

  从书中可以看出,《纽约时报》早期的数学报道还是比较专业的,像《电子数字计算机:起源、工作方式和工作类型》,对当时刚刚问世的电子计算机的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严密程度堪比学术论文。而20世纪80年代后,报道则更趋于平民化,长度没有一定之规,既有短小精悍的,也有长达20多页的长篇大论,文体也更趋多样,除了中规中矩的新闻类,有不少文章都文笔优美,叙述生动,颇有散文气息,读来趣味盎然。 

  《数学百年风云》一书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有两部分,一是统计学。书里收录了20多篇相关报道,除了关于统计学的通俗介绍,还涉及统计学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金融、税务、证券乃至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应用,其中许多故事都让我印象深刻,如:一名妇女在4个月内连中两次彩票大奖,这个概率真的只有17万亿分之一吗?封锁道路居然可以改善交通?波诡云谲的政治事件,竟然可以用博弈论来预测?凡此种种看似反直觉的结果,其实不过是统计学的简单应用而已。 

  另外一个话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的数学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四色猜想、庞加莱猜想等。《数学百年风云》以实录的方式,记录了这些数学难题的进展。比方说,早在1939年,《纽约时报》就发表了对“四色问题”的报道,1976年又发表了“四色问题被证明了”,其间的时间跨度足足有37年! 

  对于折磨了数学家300多年的费马大定理,《纽约时报》更是不惜笔墨,第一时间进行“同步传递”,从最早的“也许能很快解决”,到“解决了吗?没有”,再到“仍然无解”,然后是“数学家证明了”,接着又是“证明发现了缺陷”,“还没有完全证明”,最后才是“漏洞被补救了”,“费马大定理最终获证”,整个过程延续数年,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简直堪比一部精彩的悬疑大片。 

  《数学百年风云》一书的编者吉娜·科拉塔是《纽约时报》著名记者,专注于报道科学与医药,曾两次进入普利策奖短名单。而全部33位撰稿人里,有不少人都可谓鼎鼎大名,如曾任《自然》杂志的总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出版人的保罗·霍夫曼,曾风靡全球的《混沌:开创新科学》一书的作者詹姆斯·格雷克等,其中有好几位的作品都由我所供职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文版,除了保罗·霍夫曼的《数字情种:埃尔德什传》,还有丹尼斯·奥弗比的《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乔治·约翰逊的《奇异之美:盖尔曼传》等。这种由科技记者兼为科普作家的模式,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我在编辑过程中惊讶地发现,书中詹姆斯·格雷克多篇关于混沌的文章,就是《混沌:开创新科学》的基本内容。看来,这种“一鸡多吃”的模式,在国外科普界应该是司空见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数学百年风云》洋洋40多万字,内容丰富,耐人咀嚼,如果你对数学尤其是数学史感兴趣,或者是一位趣味数学或科普写作的爱好者,相信你一定能在书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上一页:

下一页: 数学可以让你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