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我一生最好的选择——对话著名科研学者汪一平
作者:来源:时间:2020-04-03
10月16日至20日,由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6年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大会在杭州举行。我市著名学者、数学家汪一平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会后,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亦向其发明专利“双向涡叶内冷负压氢动力航空发动机”伸出橄榄枝,表达了合作研发该课题的意愿。
多年来,汪一平怀揣数学梦,一直有意识地坚持着一名学者式的探索,从不浅尝辄止,也不急功近利。尽管已经80岁,汪一平仍在探索着更为深远的数学领域。他享受着一个人独自做功课的状态,在他看来,数学并不只是抽象的概念——“它始终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在生活中。”
“希望能为国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出一份力”
“数学是有生命的。”采访中,汪一平不止一次地这么说道。2015年5月23日,世界著名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不幸去世。对此,纳什的好友、数学家塞德里克·维拉尼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纳什在去世前3天,曾和他解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研究工作——纳什认为,自己发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替代公式,将有助于进一歩解释量子引力。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此前5月1日出版的美国《MATTER REGULARITY(格物)》杂志上,便刊登了汪一平的《论光-多项式-相对论-圆对数同构——纪念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一百周年,暨2015国际光年》一文中,就明确地阐述了用圆对数(超对称单元矩阵)及公式可以处理“引力量子化”以及“力的大统一”的思路。
“数学就是这么神奇的一个存在。许多看起来深奥的理论,一旦与实际相结合,往往会激发出令人意外的能量。”身处当代社会,如何将数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领域中并发挥最大效用,是汪一平一直探索着的课题,“10多年前,就有国外媒体不止一次地嘲笑中国,说中国只会仿制,要搞出突破性的航空发动机,要砸3000亿美金,花30年时间才能赶上,我就偏偏不信这个邪!”
汪一平依靠自己的退休工资,在强大的信念和家人的支持下,向着航空发动机领域展开了探索。从最初的数学基础研究开始,到在衢州市老科协姜宁馨等同志的鼓励下申请专利,汪一平用了近20年的时间。
天道酬勤。今年8月,3本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飞”到了汪一平手中。其中,《双向涡叶内冷负压氢动力航空发动机》成为国内首个发动机专利的科研成果,检验了圆对数理论数学基础的牢固性问题,同时还附带解决了涡旋叶片的制作与专用机械车头的加工问题,为我国航天发动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多年的努力探索,在那一刻得到了印证,中国人的创新精神,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国家顽固性岐视中国的习惯心理。对此,汪一平却依旧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希望能为国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人们需要一种在暗影之中发现光亮的能力”
汪一平与数学的渊源,要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他告诉记者,如果自己的一生要用一件事物来串联的话,那么注定是“数学”。可以说,数学见证了汪一平从一名意气风发的浙江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到一名默默耕耘的学者与发明家的进化,同时也见证了他人生的起起落落。
解放前,汪一平的父亲在浙江省水利厅工作,将远在海宁的汪一平接到了杭州。从小“数理化”拔尖的汪一平,一举就考上了当时极富盛名的蕙兰中学(解放后更名为杭州二中)。到了考大学时,身为家中长子的汪一平放弃了报考原本把握很大的清华大学,改为报考浙大,“我没有想到,那会是我人生转折点的开始。”
1961年,汪一平从浙大土木系毕业,服从国家分配到了江山工作。1966年,汪一平又被调到开化化肥厂工作。正值文革期间,在1970年的一次大扫除中,汪一平不小心打坏了一个毛主席石膏像,被挂上了“现行反革命”的罪名,在看守所中度过了10年时光。
“那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要求我们在纸上细数自己的‘反革命罪行’,我那时候正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哪里就成了反革命?没有所谓的‘罪行’可交代,我就拿过纸来写下当年读书时背过的那些数学公式。”回忆起当年那段荒诞的历史,汪一平苦笑不迭。
看守所中的10年,是汪一平“静下心来,在脑子里反复推导新公式,完善已有公式”的10年。1984年2月,汪一平拿到市中级法院“改判无罪”的平反通知单时,眼眶红了又红:“在那段漫长的时光里,数学是唯一一束照亮我内心的光。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脑海里那些数学公式的陪伴,我将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绝望的夜晚。”
如今的汪一平,两鬓早已斑驳,但正因为心中有一股信念在,他的双目始终清澈有神:“从我选择做数学到今天,我一直并且仍然觉得这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选择。可能我的很多当初没有选择做数学研究的同学,到现在物质条件要比我强得多,但现在做的就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可以很专心地享受数学给我带来的乐趣,我觉得这是最难得的。而数学研究作为生活方式,它提供给人的那种精神自由是很可贵的。”汪一平说道。
从《论光-多项式-相对论-圆对数同构》到坐拥3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既是汪一平对自己数学与力学理念的完整阐述,也是他多年来学术观点的大总结。他的著作与专利,也由此成为一个开启普通人与数学之间联系的入口。
如果真的有时光隧道,汪一平希望能穿越回去,和正在埋头推演公式的自己好好谈谈。他会给青年时期的自己留下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他,尽管眼前是茫茫黑夜,但曙光可期,一定要耐心等待:“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一种在暗影之中发现光亮的能力,它会将你带到熠熠生辉的事物面前。”
上一页:
下一页: 姜立夫: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