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质数的孤独—艾伦?图灵始末
作者:来源:时间:2020-05-12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在自然数的无穷序列中,它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被前后两个数字挤着,但他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步,它们是多疑而又孤独的数字。”保罗·乔尔达诺在《质数的孤独》一书中通对‘质数’概念进行引申继而成功描绘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孤独世界,并凭此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嘉奖。彼时的保罗·乔尔达诺大概不会想到,他的文字已在无意间透过历史的局限与二战期间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1954)建立了跨时空的心灵联系,并间接性的诠释了其‘短暂而又无限璀璨悲凉’的一生。
艾伦·图灵,191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与人类史上诸多‘殊异卓绝’的天才无异,其在少年时期就已显露过人的数学天赋和科学理解力。1931年,图灵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并因成绩优异获得数学奖学金。1935年在《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数学论文《左右殆周期的等价》。同年,凭借论文《论高斯误差函数》由一名大学生直接当选为国王学院的研究生。次年,获得英国著名的史密斯数学奖,成为国王学院声名显赫的毕业生之一。五月,在《伦敦数学会文集》第42期发表题目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六月,即《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一文发表后的一个月后,图灵受邀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学习,与美国著名数学家阿隆佐·邱奇(Alonzo Church 1903-1995)一同工作。在美国学习期间,其参与了诸多科学研究,于1938年撰写毕业论文《以序数为基础的逻辑系统》并以此获得普林斯顿博士学位。同年夏天,回到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继续任研究员研究数学逻辑与计算机理论。
图灵科研最辉煌的阶段是在二战期间(1939-1945)。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仅隔二十余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欧洲再一次陷入战火。1939年秋,图灵应召到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工作,在此期间,图灵协助盟军破译了德国著名的密码系统‘Enigma’,扭转了二战战局,使战争得以提早结束,挽救了以万计数的生命,并因此在1945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最高奖——大英帝国荣誉勋章(O.B.E勋章)。
图灵的成就不只局限在数学领域,其在逻辑学、人工智能等方面均有超拔的贡献。
1936年,辅助数学研究机器(后被称为‘图灵机’)设想的提出,使人类第一次在纯数学的符号逻辑和实体世界之间建立了联系。1937年的《可计算性与
直到201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才正式向二战期间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的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1954)颁发了皇家赦免令,这场令伟人蒙尘了近半个世纪的误判终于得以昭雪平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质数的孤独》一书出版七年后,真实改编自‘艾伦·图灵’生平经历的传记电影《模仿游戏》获得2015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奖。时间终会给伟大者加冕,无论是在庙堂上,还是在屏幕里。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