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陈省身的人生启示
作者:来源:时间:2020-05-27
日本侵华八年,改变了一个民族命运,却未能改变他的数学方向。他的数学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作为第一个占领人类近现代科学重要位置的中国人,唯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可与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四位人类几何学史上里程碑式大师比肩的世界“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于2004年12月3日永远停止了他那美丽的计算,带着给国人的诸多人生启示挥别母校南开走了!
这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在93年的人生旅途中,可以说一生只做一件事,人生选择只有一个方向,就像他的数学演算一样睿智、精确,他的幸福人生可用十个字概括:简单、自由、成功、快乐、至善,令人感动、感叹。
做学业、做事业选择很关键。陈省身海外求学的三次选择都是“法乎其上”的,在国外的留学、研究都选择了20世纪当时世界数学研究中心和顶尖的数学大师。20世纪30年代,陈省身读完清华硕士后即面临首次出国留学的选择。当时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是用来资助中国学子去美国读书的,而且当时的许多留学生一般也都愿意去美国,但世界数学中心当时并未在美国,陈省身不虚荣、不跟风、不随众,他特立独行走自己的路,坚定地认为,读数学必须去德国,因为德国才是当时世界数学的中心,而且他在南开跟随恩师、哈佛数学博士姜立夫教授学的正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大师之一德国汉堡大学数学教授布莱希特的教材,并在北大亲耳聆听过他的精彩学术报告。在自己坚持和前辈的帮助下,陈省身直奔汉堡大学布莱希特,做出了求学海外的首次最佳选择。在汉堡大学开设嘉当——凯勒定理讨论班时,一开始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但因为艰涩难懂,最后只剩下陈省身一个人,就在那时他懂得了嘉当的魅力。1936年,陈省身留德公费期满,但他决定再去法国巴黎大学追随世界著名几何学大师嘉当学习一年,这对于他在数学上的研究发展来说确属决定性的一年。这是他作出的第二次最佳选择。第三次最佳选择是,1943年陈省身在抗日的烽火中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从担任教授职务的西南联大应邀来到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科学大师云集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二战使普林斯顿吸收了大批世界最杰出的科学家,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数学中心。就在这一年,32岁的陈省身在普林斯顿完成了“高斯——博内公式”的简单内蕴证明,以及另一项不朽的工作:构建陈省身示性类,这是陈省身一生中最重要的数学工作。二战后,许多人认为微分几何已经“死”了。但由于陈省身那登峰造极的杰出贡献,,他让微分几何在自己手中起死回生,而且开创了整体微分几何的新学科,其影响波及整个数学,当代中国能做出如此重大科学贡献的,陈省身是第一人。他因此被国际数学界尊称为“微分几何之父”,成为最负盛誉的华人数学家。
陈省身一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没有权势欲,没有官欲,唯有求知欲伴其一生,直至临终前。他最不愿当官,为了自己一生的志业追求,先后只做了三个数学研究所的所长;1947年,陈省身因推辞不掉,只好担任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代理”所长;1982年,陈省身出任新建立的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但他声明只做一届,因为他惦记着母校南开,惦记着中国;1984年9月他被任命为由他回国亲自创立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只是为了圆他将中国建成“21世纪数学大国”的梦,从此为南开、为祖国奋斗了20余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做三个数学所的所长,始终抱着一个信条:搞研究、做学问自由最重要,优秀人才选出后千万不要干涉他,最好是不要理他,他自己知道该怎么搞。真正的天才是自己蹦出来的。最好的科学是发现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就在去世前的2004年11月中旬,他还在满怀热枕地同时深入研究着他最关心的4个世界数学难题,每一个题目都足够耗费一个年轻人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要一辈子来研究,谁能在40岁之前攻克其中一个难题就能摘取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陈省身让许多青年数学家都感到汗颜。像陈省身这样到了93岁高龄,仍然活跃地思考、研究数学问题,而且还坐着轮椅去给本科生讲课,在世界数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还经常愉快地说,数学很好玩,研究数学其乐无穷。他邀世界一流的数学大师汇聚南开数学所,让全国各大学的数学研究生暑期到南开轮训,他亲自讲课,大大提升了全中国的数学研究水平。2002年,91岁高龄的陈省身积极努力,成功争取到国际数学家大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举行。他还争取近两亿元资金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南开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他怀着一颗圣心,又将自己2004年9月份获得的100万美元“邵逸夫奖”奖金全部捐出,分别捐给他曾工作、学习过的德国、意大利、美国的数学所各10万美元,为了以后好让中国科学家到这些地方能得到更多的方便。剩余的全部捐给母校南开,要建一个高级学者公寓,能够吸引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前来工作。他一生不遗余力地选拔、培养中国、欧洲、美国的青年数学才俊,或亲自推荐他们到世界一流的数学大师身边深造,他培养出的数学大师遍布欧洲、美国、中国的各大名校或研究机构,现任哈佛教授、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唯一华人得主、香港的丘成桐和中国大陆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都是他的学生。
陈省身先生的成功人生,留给国人的启示太多太多。我们不可能都像他那样醉心、神游于数学王国,但陈省身精神弥足珍贵,是不朽的,是国人最最缺乏的,值得各行各业的人士引为镜鉴。在陈省身的身上,科学的精神和“仁爱”的精神这两种人类普适的最为宝贵的精神价值,交相辉映,光彩照人,彰显出人类的大智慧、大境界,他那真求知、真信仰的执着和坚定让他走上人类的智慧之巅。相比之下,不少国人迷权、贪财、恋色、狂赌、豪饮,官欲、钱欲、情欲、赌欲、酒欲横流,唯独没有求知欲。因而,出现了权令智昏、利令智昏、情令智昏、赌令智昏、酒令智昏的种种蠢态。生存于世间,摇摆不定,心浮气躁,神魂游荡,找不到安魂汤,吃不上定心丸,人生和事业选择忽东忽西,不辨南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的求知精神,不能通向真正的理性和智慧境界,只满足于小聪明、小智慧、小计谋、小算计的不学而有“术”的状态。你看看充斥于各地书市上的诸如厚黑术、帝王学、官场经、曾国藩权谋、胡雪岩商经、人生潜规则、处世指南等等,便会明白这些东西能把国人指导到何种人治、无序境地,从中又哪能看到法治、有序的现代文明精神?无大道、无真学的“术”的泛滥只能让人长些小聪明、小计谋而已。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悟道、悟学的前提下去求“术”,这才是真正的通往智慧之路。
在学业、事业的选择上,人们也往往缺乏陈省身的那种睿智。选择大概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个人主观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早就告诫过人们:认识你自己!但这五个字真做起来很难,能有几个人像陈省身那样认清自己就是为数学准备的,并一辈子朝着这个最有兴趣、最擅长的方向坚定、快乐地做下去,并做出登峰造极的骄人成就?君不见现实中,高考有80%的人选错专业,还有就是高达80%以上的人讨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这就决定了很多人不可能有那种投入的热情、干劲与快乐。选择的失误往往与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有关,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特长、兴趣所在。况且眼下的中小学教育很难突出和造就特长、兴趣、个性。老师往往让死知识缠死活人,求真知的神圣,让位于神圣的死学苦练。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你这个师傅是否能把学生真正领进知识殿堂的大门,这很难说,看来不像说话这样轻松,在你手中假如学生的兴趣特长被无知地扼杀了,这个学问的大门肯定死活也领不进去,那学生又怎么去修行呢?中国学生参加奥赛,数学金牌几乎年年被我们囊括,但一追踪发现,所有金牌获得者没有一人选学数学专业,除了功利诱惑的原因外,大概主要是因为高强度的工具化训练,让这些学子数学兴趣丧失殆尽,这何异买椟还珠,是最大的失败。看来,陈省身先生在学业、事业选择上真是属于剩下的20%中的少有的幸运者,是主客观两大因素兼备的。我们中国人在学业选择上还非常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重综合而缺少分析,任何大学都有他的长项,也有他的短腿,不可能一好百好,报考往往根据大学的排名,而不看具体的学科、专业、导师的实力,往往因盲目无知而导致选择失误。欧美国家的学生选择学校往往特别重视具体学科和导师的实力,重分析、更理性。选最好的老师教最有兴趣、最有特长的学生,当然是最佳选择了。
往往越成功的人越简单,陈省身先生也不例外。但我们不少人却常常把精力消耗在无聊、琐碎的闲杂事情上,甚至把本来简单的人际关系故意复杂化,人为划线设障,给他人制造烦恼和纷扰,心胸狭隘,刻薄寡恩,小肚鸡肠,内耗不断。有的人过度地把精力用在没完没了的繁文缛节上,他的智慧很难集中起来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这种人看似精明,实则很傻。一个人把复杂变简单不容易,这是贡献,是双赢甚至多赢;相反,把简单的事变复杂,这很容易,但劳而无功,损人而不利己。陈省身一再说:人要简单,把奥妙变为常识,复杂变为简单,数学是一种奇妙有力而不可缺少的科学工具。人生也是一样,你越是一个单纯的人,就越容易成功。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
智者乐,仁者寿。陈省身先生可谓至智、至乐、至善、至寿。百年树人,百年南开的成功教育实践,不仅在陈省身的身上,在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周恩来、戏剧大师曹禺和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黄昆的恩师、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大物理学家吴大猷身上,在闻名于世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周光召(中国科学院原院长)、朱光亚(中国工程院原院长、被誉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及中国近代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的领袖科学家刘东生、叶笃正等人身上,一再印证中西合璧的教育造就的完美人格与高贵精神,他们成为人生的楷模、成功的典范。有人说,有最好老师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毕业生是学校最好的广告,确实如此。
陈省身精神,我们应该深入反思,应该虚心学习,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学会简单,学会自由,学会成功,学会快乐,学会至善。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