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数学原理——愚公移山
作者:来源:时间:2020-06-02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愚公回答智叟的话,不但表达了他移山的决心,而且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无穷数列,即他的子孙后代繁殖的数列。
设愚公的儿子,即第一代的人数为a1;
愚公的孙子,即第二代子孙的人数为a2;
孙子的儿子,即第三代子孙的人数为a3;
一般地,第n代子孙的人数为an。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由正整数组成的无穷数列
a1,a2,a3,an, (1)
这个数列描述了愚公子孙生殖繁衍的“无穷无尽”的状态。这个数列的每一项显然都与它前面的项有关,但这种关系不是确定的关系,而具有随机性质。可惜我们没有任何资料来确定(1)的具体数字。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假设愚公子孙们不能互相通婚),那么数列(1)就可成为递推数列:
An+1=2an (2)
如果愚公有3个儿女,即a1=3,就得到下面这个数列:
3,6,12,24,48,96, (3)
由数列(3),人们就可能联想到天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事实。
德国数学家蒂特乌斯1766年宣布了他发现的一个规则,这个规则确定各个行星与太阳之间递次距离的关系。几年之后,法国数学家博德认识到这一规则的重大意义,引起了人们对蒂特乌斯这一发现的充分肯定和重视。此后,这一规则便被称为博德定律。
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表,然后再研究它的构造法则:
博德推算出的距离,依据的定律就是以数列(3)为基础的。如果对数列(3)的每一项都加上4,便得到表中博德推算的距离:
4,7,10,16,28,52,100,… (4)
所以,数列(3)便是用以确定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博德定律。
你大概注意到了,表中博德距离为28的位置没有行星,你也大概知道,在土星之外还有别的行星。这是因为在博德定律刚提出来的时候,人们还只发现了表中所列举的那些行星。1871年,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它与太阳的实际距离为192,基本上符合博德定律(按博德的推算为196)。这使得天文学家为找不到与博德推算的距离为28的行星而焦虑不安。到了1801年,人们终于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发现了第一颗也是最大的一颗小行星,它与太阳的实际距离为27.6,与28非常接近。按照博德定律继续推算下去,下一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应依次为:196、388、772…………1846年,天文学家发现了海王星,按博德定律推算,它与太阳的距离应为388,但它与太阳的实际距离却是301,与388相差较大。但是到1930年天文学家又发现了冥王星,它离太阳的实际距离为396,却又与388十分接近。
博德通过观察数列(3)而得到博德定律,遗憾的是,对开始几个离太阳较近的行星虽然适用,但最后它终于不适用于推算距太阳较远的行星。
上一页:
下一页: 带你了解曲艺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