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数学原理——长生不老
作者:来源:时间:2020-06-02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咏史诗占有很大的比重。前人写作咏史诗,讲究推陈出新,好作翻案文章,最忌人云亦云。但是一首小诗的篇幅有限,诗人要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有时比较困难,就常常采用一种“反语相讥”的方法。即先把自己要反驳的观点提出来,但并不立即加以反驳,反而故意加以突出,加以渲染,然后挑选一两个典型的事例,一针见血地驳倒这种观点,从而收到了宣扬自己的新观点的有力的艺术效果。
试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为例。李商隐的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词句精警,形象鲜明,能以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艺术的表现能力之外,他在诗中还善于使用“反语相讥”的手法。例如: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
穆王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周穆王,是周武王灭商以后西周第五位君王,姓姬名满,中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
我们刚才读的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呢?唐朝的某些皇帝荒淫无度,却追求长生不老,到处求仙服药,李商隐坚决反对这种荒唐行径,便借周穆王的故事来加以驳斥。周穆王也是追求长生不老的,传说他到了瑶池仙境,瑶池王母设宴招待他,临别时嘱咐穆王,如果他真能成仙,一定要再来相会。穆王也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约以三年之后一定重来。看吧,王母打开了华丽的窗帘,仙女们高唱着穆王谱写的“黄竹哀歌”,等待着穆王的到来。周穆王乘坐的是由八匹神马拉的车子,一天可行3万里,往来瑶池应该十分方便。但是穆王终于没有重来,这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他已经死了,没有长生不老。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求仙服药,追求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史家多认为汉文帝励精图治,求贤如渴,李商隐独持相反的意见。诗中故意强调,汉文帝访求能治国安邦的贤臣,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因上“治安策”而被汉文帝贬谪长沙的贾谊也被重新召回,汉文帝迫不及待在半夜里向贾谊虚席求教,大概将委以重任,共商国计民生的大事吧。可是汉文帝却“不问苍生问鬼神”,他的求贤的虚假,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这种“反语相讥”的方法,是讽刺作品中惯用的有力的手段。为了揭露某一见解的错误,开始并不反驳,反而明显地完全地采纳这一见解,并且过分地强调它。突出它,然后顺着接纳这一见解的思路推演下去,却引出一个明显的谬误,从而证明这一见解是不能接受的。
数学中将这一思想规范化,形成了一种称为反证法的证题方法。反证法证明的思想是:
(1)为了证明某一结论成立,可以先假定结论的反面成立;
(2)在结论反面成立的条件下,列举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3)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引出矛盾;
(4)于是证明了原来要证的结论成立。
更有趣的是:在数学中越是简单的命题,越难用直接的方法证明,常常要求助于反证法。高中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开头的一些简单定理,几乎都是依靠反证法来证明的。
上一页:
下一页: 文学作品中的数学原理——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