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进管乐的发展

作者:来源:时间:2020-07-22

  中国管乐界对行进管乐的认识与定值管乐,在我国分为民族管乐和西洋管乐。西洋管乐以乐队的形式传入我国至今100多年的时间。中国现代行进管乐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20多年时间。通过20多年的推广与实践,我们管乐界同仁,包括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有识之士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管乐,特别是行进管乐的推广发展的重要性,大家普遍认识到:(1)行进管乐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且比较易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化艺术形式。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带来的力与美的碰撞,带来的表演者与观众心与心交流所产生的强烈共鸣,是其它音乐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说行进管乐是一种灵活、开放,易于亲近大众,易于普及推广,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2)行进管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多方面的艺术素养。行进管乐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参与者多种艺术的熏陶和启迪,对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文化修养十分有益。(3)行进管乐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行进管乐是一种集体艺术,它要求演奏整齐,动作一致,吹奏与表演相协调,因而参加行进管乐训练能够学会配合,学会协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吃苦耐劳,对参与者,尤其是孩子们来讲,人格的培养超出了他们参加乐队本身。(4)多种表演形式的融入,大大提高了行进管乐的观赏性。行进管乐是在管乐吹赛的基础上引入了广场艺术的多种表演形式,除管乐表演者在行进中的吹奏表演外,还加入了舞蹈、旗队、声乐乃至武术等多种表演形式,加上各种构思精巧、创意鲜明的图形变换,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和色彩斑调的动感图画,从而得到的是立体冲击和全方位的艺术享受。以上几点共识为近年中国行进管乐的推广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从而也极大地推动了管乐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纵观本次行进管乐展演,24支参演乐团整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可以讲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我国行进管乐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不高,只能属于初级阶段,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 

  二、中国现代行进管乐发展的三次奥机西洋管乐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各种乐器的独奏,比如小号独奏,长笛、单簧管独奏等,多种组合的重奏,比如木管五重奏、铜管五重奏等都深受人们的欢迎。从表现形式来讲,管乐队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仪式乐队(或称礼宾乐队),主要用于欢迎仪式、分列式等,比如在国宾欢迎仪式上,在重要集会上演奏仪式乐曲的管乐队。二是小型室内管乐队,主要是在室内音乐会中演奏一些舒缓、轻柔、抒情、优美的音乐小品,这种形式还经常被用于我国外交场所的宴会席间音乐。三是交响管乐队(也称音乐会管乐队),顾名思义这是能够全方位展示管乐艺术魅力的演奏形式。四是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行进管乐队。回顾我国现代行进管乐的发展20多年的历史,我们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发展契机。 

  第一次: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应邀赴泰国参加泰王储生日庆典演出,这是该团建团35周年来首次走出国门,就是在这次演出中他们在我国管乐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具有较完整意义上的行进管乐表演。次年该团应邀赴日本参加世界军乐大会,与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的军乐团同台演出。解放军军乐团聘请了资深的舞蹈编导编排了一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节目,赢得了组委会、日本民众和各国同行的好评。后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至今许多观众还对那次表演记忆犹新。 

  第二次:1990年在第11届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解放军军乐团学习借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的做法,推出了中国管乐史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由602名表演者参加的大型队列行进吹奏表演,引起巨大轰动,影响更为广泛,亚组委和亚洲各国媒体及广大观众给予高度评价。此后这两次演出一直被视为中国行进管乐的经典之作,对之后全国行进管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上两次契机因种种原因,没有给中国行进管乐带来持续快速的发展。 

  第三次: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职业和非职业管乐团队连续出访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参加了一些著名的国际管乐节,进一步开阔了眼界。2004年底中国音协管乐学会成立后,大力倡导、推广行进管乐的发展,每年邀请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举办管乐教师、编导培训班,组织乐团骨干到国外观摩、学习。特别是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借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机会,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多次组织行进管乐交流、展演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北京、上海等城市行进管乐的普及与提高。2009年5月的这次展演是中国行进管乐发展史上第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交流,若干年后我们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展演,而且是中国行进管乐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契机,乘势而上,动员和组织全国管乐同仁,共同为推动行进管乐的发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