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何为曲艺?

作者:来源:时间:2020-09-10

  曲艺作为我国拥有悠久历史的表演形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开始简单的口头文学逐渐演变,可是很多人只知道曲艺却根本不了解曲艺,虽为国粹但很多时候却也只是人们打发时间的一种途径,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下曲艺。 

  曲艺作为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 

  发展历史: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主要曲目: 

  绍完曲艺的由来,再来介绍介绍曲艺中经典的曲目,以便于随时可以查找观看。牌子曲类 

  以曲牌为基本音乐材料,或单支曲牌反复演唱、或多个曲牌联缀而成,用以说唱故事的曲种。流传于全国各地,如北京单弦牌子曲山东八角鼓、河南曲子、陕西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扬州清曲江西清音福建南音、四川清音、湖北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广西文场、东北三省的二人转等。 

  牌子曲类、曲种是继宋、元“唱转”“诸宫调”以及明清俗曲的传统发展而来的。曲牌音乐丰富、数量可观。联缀时所用曲牌数目有多有少,依其唱叙故事的内容和篇幅而定,每个曲种音乐都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风格。 

  弹词类 

  主要流傅于中国南方。演唱者兼奏小三弦或琵琶等乐器,自弹自唱。是明清以来发展颇盛的曲种。如江苏、上海、浙江的苏州弹词,江苏的扬州弹词、启海弹词,浙江的四明南词绍兴平湖调福建南词广东木鱼歌长沙弹词等。 

  弹词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大多旋律性强,细腻优美、清丽委婉、精致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少曲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才辈出、流派份呈。弹词类曲种演出形式多样,传统形式为单档、双档和三人档。 

  鼓曲类 

  又称鼓词或大鼓书。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传。鼓曲类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演员自击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如木板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钱片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景德镇大鼓、河洛大鼓湖北大鼓等。早期曲目长篇居多,有说有唱、散韵结合,后期曲目多为中短篇,以唱为主或只唱不说。 

  曲艺音乐分类众多,这里就简单介绍几个。 

  中国的历史曲艺见证了大半,虽然现在曲艺可能有所落寞,但身为国粹却总有一天会重新走上世界表演艺术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