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光辉的顶点

作者:来源:时间:2020-09-18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19361938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哈代的指导下从事数论研究,并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1)都是正确的。  

  1950年,华罗庚从美国回国,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倡议并指导他的一些学生研究这一问题。他曾对学生们说:“我并不是要你们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成果来。我的着眼点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联系,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主题来学习,将可以学会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极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它。”  

  参加这个数论讨论班的学生有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等。出乎华罗庚的意料,学生们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1974年,由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坦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合著的《筛法》一书出版,书中以“陈氏定理”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书中写道:“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在前10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华罗庚曾对王元说:“在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 

  “日本数学界列举了今天数学中的100个重要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这些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陈景润在‘11’的证明中最接近最终目标,所以书中刊登了他的一张照片。这里面刊登一张照片也不容易,因为书中只有两张中国人的照片,一张是祖冲之的,一张就是陈景润的。”王元说,“当然,对数学难题的证明作出贡献只是对数学贡献的一个方面。”  

  王元强调:“在这里我应该说明,这个结果最后是陈景润做出来的,但这个结果应该是90年来大家努力的结果,陈景润只是走出了最后一步。所以,前面的某些人在数学史上的功劳肯定要超过他,比方说,近代筛法的创始人布朗等。但最后的结果是最后一个人做出来的。如果要证明‘11’,现在还比较远。” 

上一页:

下一页: 漫谈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