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知识普及
作者:来源:时间:2020-11-11
合唱(hé chàng)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声部的数量没有规定,一般有四个声部。多为男高音区,男中低音区,女高音区,女中低音区。
合唱基本定义:
(1).音乐用语。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分同声与混声两种:同声的由男声或女声单独组成;混声的由男声和女声混合组成。按声部的多少,可分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王西彦《古屋》第三部七:“在继续而来的歌咏上,他们合唱的声音是那样雄壮而宏大。”
(2).音乐用语。指单声部的齐唱。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只在唱和曲时,才大家合唱。”李一氓《<阿英文集>序》:“独唱,二重唱,四重唱,合唱,场上一片寂静,只是听.”
(3).有时可以专指流行歌曲的两人(男男或女女或男女)对唱,一般多指或者是特指港台流行歌曲的男女对唱.
合唱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合唱艺术可以说是音乐领地中最年轻的家族。黄自先生于1933年写的清唱剧《长恨歌》是最早的大型合唱作品之一。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后很快传遍了全中国。他的《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和《牺盟大合唱》都是各具特色的合唱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合唱团体,业余合唱也十分活跃。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肖白、王久芳、王强、张英民等创作的《幸福河大合唱》,荣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一等奖,60年代初期问世的《长征组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瞿希贤等作曲家们改编的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阿拉木汗》、《乌苏里船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都成为我国合唱经典之品,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还有大量创作合唱歌曲和套曲。
大学校园从来就是合唱的摇篮,历史上的革命学生运动几乎都伴随着歌咏活动。现代的学校音乐生活中,合唱更是一种最受欢迎、最活跃的形式。
中国地区与外国不同,有些是民间固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偶然性的多声部组合音乐,大部分都是合唱音乐雏形,有支声复调,与音乐的汪洋大海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丰富。但作为研究很有价值。中国合唱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是第一期。第二期是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李叔同的《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第三期,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西方专业技法)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也还有学院派的一些合唱歌曲。
第四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50―60年代是辉煌期,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有政治合唱。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作品。
中国合唱有很大发展突破,田青的《云南风情》、谭盾的《蜀道行》、陆在易的《祖国母亲》等等大量合唱作品,但受市场经济的约束,有些不能在国内发表而只能在国外发表。
男女声分四个声部的叫混声合唱;男声多声部群唱叫男声合唱;女声多声部群唱叫女声合唱。人数较少的多声部群唱有人称作小合唱。但不能把人数众多的多声部群唱叫大合唱。因为大合唱已有上面所说的另一种含义。五、表演唱也称歌表演。指以唱为主、辅以必要动作(包括简单的舞蹈动作)的一种演唱形式。
合唱的形式:依据人声的分类,合唱(choir)的形式有:
(1)童声合唱。由尚未变声的少年儿童组织的合唱。包括小学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及初中低年级尚未变声或变声初期的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2)女声合唱。由变声后的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3)男声合唱。由变声后的男同学组织的合唱。
(4)混声合唱。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前三种合唱均为同类人声组成,故亦称为同声合唱。同声合唱都有高音和低音两个基本声部。根据具体合唱歌曲的演唱需要,每个基本声部还可以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声部。
同声合唱[高音声部(第一高音声部 第二高音声部)、低音声部(第一低音声部 第二低音声部)]
由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四个基本声部组成的合唱为混声合唱。每个基本声部可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分声部。
混声合唱[女高音声部(第一女高音声部 第二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第一女低音声部 第二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第一男高音声部 第二男高音声部)、男低音声部(第一男低音声部 第二男低音)
合唱时对声音的要求:声音质量的优劣,不能脱离音乐和合唱艺术的特殊需要来加以评价。无论什么样的声音,只有当它完全吻合了音乐的需要,完全吻合合唱艺术的特殊要求,成为合唱艺术表演所需要的声音时,才能被认为是好的、美的声音。
1、整体性的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同时吸、同时换气,数十百人都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
2、声部性的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
3、循环性的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做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
发声
要求合唱音响起声的统一是很重要的,发声开始的一刹那叫做“起声”。鉴别一个合唱队的好坏,起声是一个最容易鉴别的方法。
激起——合唱的主要起声法。声带是非常紧迫靠拢。、发声前准备好气息的支持,声带的闭合,共鸣腔的打开,意识中想好所要发声的音高、音量、音色并作好相应的器官状态的准备,以横膈膜的突然向内挤压,以恰如其分的气流冲击声带而发声。发声干净、整齐而有弹性并带有音头的声音。
舒起——声带并不靠得太拢,发声前先出气再发声,无音头,音质较暗而沙,发声时有声母“h”的声音。
为了对合唱队音量的统一,轻声、半声、抑制声的歌唱方法是合唱队员必须具备的技巧。这种音量小的弱声不等于松弛的轻声,相反要求更集中,更有力。
半声——指演唱设较少使用本嗓,通过饱满而有弹性的气息支持,均匀节制而富于流动感地控制声音。这种声色的穿透力很强,凝聚并有良好的共鸣。
轻声——正常唱法减少音量的技巧,属于色调处理中的力度对比,优美的含蓄。
抑制声——更恻于表情意义,用有力的气息支持着每个唱词的始终,显得多用本嗓而不过于强调共鸣,往往表现悲伤,愤怒,痛苦这类感情。
直声——发声后不让声音波动。现代偏向灵活,但以少波动为好。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