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来源:时间:2021-03-23
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排1/4决赛,中国女排2比3憾负日本...
“当时我就在现场全场报道了比赛——魏秋月等一众女排老将们在赛后都哭成了泪人。”
无论是视野、耐力还是韧劲,现年46岁的王永军先生都堪称吾辈之楷模~
01
“女排精神”贯彻一生
“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这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
还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上首夺世界冠军,那一年郎平才21岁...
当时我们全家人都挤在一台袖珍型的黑白电视机前,看到女排队员们最后奋力拿下决胜球后喜极而泣的表情,我们一家也都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相拥在了一起——这是竞技体育带给我的初次感动。
后来女排一波5连冠的辉煌更是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震撼,原来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可以这么迷人~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排球和体育在我心中播撒下了一颗稚嫩的“种子”。
除了排球以外,由于当时国内刚引进NBA不久,所以我经常能在电视上一睹“飞人”乔丹的尊容。一旦到了周末和休息日,我也会习惯成自然地翻到体育频道,看一些国际田径赛事。
体育,对年幼的我来说就是一剂“毒药”,就好像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一样。除了欣赏之外,亲身参与体育也是我课余时间最爱的休闲方式。
篮球、排球还有中长跑都是我热衷的运动项目,代表班级甚至学校参加比赛并争取名次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如果有幸能够站上领奖台,我也经常激动到说不出话来。
直到那时我才明白,女排夺冠后队员们喜极而泣的心情究竟是怎样,这又何尝不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呢?
虽然自己当时没有刻意去改变什么,但是体育和女排精神确实给青春期的我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仅是运动会体育比赛,在平时的文化课学习中我也慢慢养成了刻苦钻研和刨根问底的习惯,就跟女排精神一样:“哪怕只剩1%的机会,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很快,我的学习成绩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我成功加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并如愿以偿进入体育传媒圈,同时考取了排球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证书。
多年前女排精神在我心中撒下的那颗“种子”,终于开始生根发芽了~
尤其是作为一名教练的时候,看着后辈们拼搏的背影,让我也体验了一把“爷青回”。
还记得2014年新疆第八届女排邀请赛的决赛,双方一直拉锯到第五局决胜局,当时我方一度开局0比5落后。眼看形势不利,我及时请求暂停,在有限的几十秒时间内我只换了一名球员去接一传,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稳定球员心绪上。

“作为教练,平时训练需要铁腕治军。可在比赛中就应该根据场上局势,随时做出调整并拿出针对性对策。比赛落后时,要给队员给信心,不能一味埋怨。”这是我和几位高水平教练打交道时所学到的,其中就有中国女排教练组的成员。
与此同时,坚韧不拔的“中国女排精神”也可以借此机会更好地进行宣传渗透,以期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体育人的心中。 特别是在和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圈人士交流过后,我毅然而然地决定自己创业开办体育产业公司:新疆核心体育。随后我又加盟了圣丹亚体育公司,致力于开发新疆乃至整个大西北地区的体育产业。 如果能将影响我一生的“女排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就好了! 后来伴随着年岁的增长,非体育科班出身的我逐渐体验到了个人职业发展的瓶颈。站在场边指挥或者执法比赛,虽然乐在其中,但我想要干的事绝不止于此。 也就是这样一个细致入微的调整配合上心理辅导,几乎是同一批球员,她们很快适应了决胜局的压力和比赛节奏。连发了几个令人窒息的发球之后,我方逐渐将比分迫近并最终逆转取得了比赛胜利,将冠军收入囊中! 回想起身兼数份工作的那几年,真的是忙且快乐着。期间有幸结识了全国体育圈形形色色的优秀人才,大家相互交流学习甚至一块儿打球联谊的时光非常值得回味,让我的专业知识储备库增色了不少。 *以下内容为王先生自述,以第一人称进行表达。

上一页: 田径为什么是运动之母?
下一页: 合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