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曲艺历史

作者:来源:时间:2021-03-31

    我国曲艺历史悠久,全国各民族, 各地区有三百多个曲种,由于起源的地点, 流行的地区, 语言和音乐曲调等不同,所以都各具艺术特点。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曲艺的相关信息内容。

  曲艺是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一种通俗的说唱文学。从体裁上看,它分为散文、韵文、韵散相间三类。评书、相声属于散文类。山东快书、快板书属于韵文类的韵诵体,即有节奏的朗诵表演。各种大鼓、琴书、杂曲属于韵文类的演唱体,音乐性较强。弹词及扎根农村的鼓曲属于韵散相间类 

  从曲本的篇幅上看,它可分为短、中、长三种。短篇俗称短段,有头有尾,用一二百句唱词独自成章,说明一个主题。当前广大城乡流行的曲种,绝大多数是短篇曲目。中篇介于长、短篇之间,一般由八至十几段短篇组成,多在农村、厂矿演唱,俗称“八大棍儿”。长篇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每天说唱一段时间,一部书能说两三个月。长篇一般都在农村演唱。传统书目有《岳飞传》、《杨家将》,《包公案》等,俗称“蔓子活”。 

  说唱文学的语言应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绘声绘色,通俗易懂,既有文采又容易上口。需要简略的地方一笔带过,需要渲染的地方描述细腻。为了悦耳动听,遣词造句有时得音韵铿锵,声调悠扬,讲究一定的音乐性。为了和听众交流感情,有时得跳出故事情节以外,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讲解、剖析,直接引起观众的共鸣。可以出出进进经常变化,不受角色的限制。每段书词和曲词的基本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叙事与代言的结合。 

  曲艺音乐中不同的曲调和唱腔,都是以当地方言、方音为基础,不断丰富发展成的。韵诵调来自对话,抒情调来自民歌。音调充满乡土气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特色人们习惯地称它“味儿”。“味儿”就是各个曲种独有的地方风味。如河北的西河调粗犷开朗,江苏的弹词柔美缠绵,东北的二人转刚毅挺拔等等,各有其独特的风味儿。曲艺音乐大都是按字行腔,音乐服从语言,节奏与语言内容紧密结合。曲艺音乐共有三种曲式:一:主曲体。全篇唱词只用一种曲调。由于内容和字音的变化,使基本曲调在旋律、节奏、速度、感情上必然发生变化。唐代的变文,元明的陶真,明清以来的弹词,子弟书,现在流行的道情、北京琴书、乐亭大鼓等都是主曲体。二:联曲体。全篇唱词由主要曲调和其他各种曲牌联接一起并列演唱。宋、金、元的诸宫调,明清小曲,现在流行的单弦、四川清音、河南鼓子曲等都是联曲体。三:主嵌体。全篇唱词采用一个基本曲调,中间又嵌入一些其他附属曲调。目前不少主曲体的曲种为提高它的音乐性,都逐渐演变成主嵌体了。现在流行的河南坠子、山东琴书、梅花大鼓等都是主嵌体。这种曲艺音乐的组成形式是比较成熟的。 

  曲艺的伴奏乐器有简有繁,有易有难。容易掌握的有竹板、节子板、铜片、钢板、小镲等,也有普通的吹奏乐器如唢呐、笙、笛等,还有比较难掌握的弹拨乐器如大小三弦、琵琶等。伴奏乐器复杂的曲种,在群众中普及推广比较困难。 

  盘索里 是一种朝鲜传统曲艺形式,发源于朝鲜王朝时期的全罗道,流行于韩国、朝鲜及中国东北朝鲜族地区。“盘索里”一词由“盘”和“索里”合并而成。“盘”意为场所、舞台、空间,“索里”指“唱”或“歌”。韩国的国剧唱剧是以盘索里为基础结合西洋舞台剧而形成的。 

  曲艺表演不存在进入角色的问题。演员表演时既是故事的叙述人,又是角色的代言人,出出进进,灵活多变,和观众交流感情,不受拘束。同时曲艺要有趣味性,娱乐性。相声是逗笑的,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也要求有适当的 “噱头”“包袱儿”,使听众听了感到轻松愉快。“肉 里噱”来自生活,与故事内容紧紧结合,听后有回 味。“外插花”是活跃气氛的插科打诨,相声演员称它“佐料包揪儿”,不可缺少,也不宜过多。而那种为逗笑而逗笑,一味耍贪嘴的表演,则会起到相反效果。应该提倡的是趣味高尚、耐人琢磨的“噱头”。 

  曲艺中最让吸引人的便是相声: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南京夫子庙,分为北派与南派,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相声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按人数分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模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 

  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相声艺术则不同,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因此,相声的内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相声的包袱常常给观众提供假象,而将真相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就促使观众主动进行思考,因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思想交流。相比之下,评书(及其它一些曲艺)演员不仅将事情的因果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而且还通过得胜头回预先明确故事的主题和结局,听众只需被动接受。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不再享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种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的来源。在这里,演员的一切言谈话语都要接受另一个演员和广大观众的严格检验,他的种种故弄玄虚、自相矛盾、荒诞夸张、逻辑混乱的话语都逃不过观众的耳朵,他往往因“出乖露丑”受到哄堂大笑,处于“下不来台”的“尴尬”境地。观众则通过笑声感觉到自己在心理上的优势,并在笑声中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相声的欣赏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而相声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作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 

  曲艺是一个具有内涵一门艺术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吸引了一大批的粉丝,只有不断地走进曲艺才能慢慢的了解他其中的艺术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