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工具——砚

作者:来源:时间:2021-04-06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 

  从砚的分类来看,砚,俗称砚台,是中国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古代中国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从砚的用途来看,砚与笔、墨、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 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从砚的流派来看,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有来自甘肃南部的洮砚,来自广东端溪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澄泥砚为泥所制)等等,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此外砚还有南北流派之分,一般来说,广东人喜欢端石砚,安徽人青睐龙尾砚,山西人推崇澄泥砚,而湖南人则看重祁阳砚。在形制上,唐开始使用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也曾流行一时。 

  据文献,苏轼藏有唐代许敬宗砚,在黄州沙湖民家时得吕道人沉泥砚,苏轼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写信给黄庭坚“或谓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苏轼有诗纪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让皇帝把砚台赐给他,皇帝答应他,米芾舞蹈以谢,又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明末吕留良有嗜砚之癖,自言“予幼嗜砚石,所蓄不下二三十枚。”,黄宗羲曾赠给他一方八角砚,这砚台是梅朗中传教士手中得到的龙尾砚。康熙时林佶余甸皆嗜砚,余甸题有〈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明清时士子曾以燕子石制砚,所谓的燕子石其实是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化石,风韵别致,且易于发墨,深为书家所珍爱。王渔洋池北偶谈》载:“邹平张尚书崇祯间游泰山,宿大汶口,偶行至汶水滨,水中得石,作多蝠(福)砚。张延登死后,其砚落入浙抚张勄手中。孔尚任对多蝠砚咏赞不绝:“张家两中丞,得失如轮转;一砚供二贤,前后荷殊眷”。台湾浊水溪所产之“螺溪石”,经琢磨而成的砚,称“螺溪砚”,由于色泽雅美,发墨佳良,而且严冬不冻,贮水不干,亦为稀世之宝。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约7000年左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墨砚,是用鹅卵石打磨制成。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著名的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种类砚,按材质来分,可有石类、陶瓦类、金属类、漆砂类等,而砚的主要材质是各种砚石。砚石一般以产地命名,我国出产有200多种砚石,其中最的当属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 

  洮河砚(洮砚),产于古洮州(今甘肃省卓尼、临潭一带)洮河流域,故名洮砚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唐代柳公权论砚:余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而洮河砚石具体开采年代无从可考。宋时,洮河砚与端砚歙砚、红丝砚并称“四大名砚”。洮河石石质坚润细腻,颜色碧绿沉静,花纹绮丽奇妙,发墨而利笔,为上乘名贵砚材。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洮河石以碧绿色为主,誉称“鸭头绿”,另有鹦鹉绿、柳叶青、蛾绿之说。宋代晁无咎《砚林集》:“洮河石贵双赵璧,汉水鸭头如此色。”宋代张文潜和山谷诗:“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宋代杨信相诗:“但见洮州琢蛾绿,焉用歙溪眉子为。”洮河石膘,以色泽金黄为主,亦是秀美可爱,历来为人所重,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说。”另有洮河紫石,称为鹈血。洮河石纹绮丽,故洮河石又被誉称为“绿漪石”、“绿歌石”。宋代黄庭坚《以团茶、洮河绿石砚赠无咎、文潜》诗:“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韩军一《甘肃洮砚志》文:“崖石之文理佳者,如薄云散开,缥缈天际。或花纹微细,隐约浮出。或有水波莹回,似川流一脉。或色沉绿,通体纯洁无痕,莹润可观。或水气浮津,金星点缀,石嫩如膏,按之温软而不滑者。凡此数类,皆津润涓洁。绿颜如茵,虽暑之盛至,贮水犹不耗,发墨庶乎有光。墨沉所积,细密而薄,拨之随手脱落洮河砚石采石坑口颇多,有喇嘛崖、水泉湾、水城右边(纳儿)、碣仔岩、滨上岩、扎甘岩、大谷岩、沙扎、结拉、中沟、圈滩沟、鹰子嘴、拐洞湾、石虎梯等多处,以喇嘛崖、水泉湾水坑等老坑砚石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产崖石为最优。洮河石产地地处偏远,苏轼称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开采十分困难。金元好问《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砚》云:“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鹈能莹刀。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更有“洮河石贵双赵璧”、“得之为无价之宝”之说。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市场供应紧缺。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从分类上看。端砚,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故名端砚。 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那么端砚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端砚历来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为贡品,宋时与端砚与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后世端砚流传甚广,影响益深,逐渐被推上”诸砚之首“的位置。端砚石细腻温润,“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元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暖嫩而不滑”,发墨利笔,是上佳砚材。端砚石石品丰富,有石眼、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蕉叶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端砚按砚石颜色可分为紫端、绿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记载。端砚石主要颜色是紫红色,色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端砚石按坑口可分为老坑、坑仔岩(另称“岩仔坑”)、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边山、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白线岩、有冻岩、蚌坑、龙岩、斧柯东(沙浦诸坑)、七星岩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出产石质最佳,称为“上三岩”。端石石质最好的,当首推老坑诸洞砚石,开采十分困难,苏轼《端砚铭》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歙砚,产于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带),故名。歙砚种类较多,产地各异,其中以产自今江西婺源龙尾山龙尾砚石质最优,最负盛名。 据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记载,龙尾砚石开采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近1200多年的历史了。唐开元二年,玄宗曾以龙尾山金星石所制“龙鳞月砚”,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五代时,龙尾砚倍受南唐后主李昱推崇,据宋代阙名《砚谱》记载: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冠。”宋代歙砚发展达到顶峰,歙砚名声愈显,与端砚、洮河砚、红丝砚并称四大名砚”。龙尾砚石质坚润,发墨利笔,宋代欧阳修《砚谱》云:“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论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宋代蔡襄《咏徐虞部龙尾砚》诗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歙砚石品纹理丰富,有罗纹、金星金晕、银星银晕、眉子、水波纹、玉带、龟甲等,欣赏、收藏价值较高。其中,罗纹又细分为细罗纹、粗罗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金花罗纹、金晕罗纹、算子罗纹(算条罗纹)、角浪罗纹、瓜子罗纹、牛毛罗纹、犀角罗纹、泥浆罗纹、水波罗纹、乌丁罗纹、龙鳞罗纹、松皮罗纹(松纹罗纹)、倒地罗纹、石心罗纹、卵石罗纹等,宋代苏轼《万石君罗文传》,称龙尾罗纹砚为“万石君”。眉子(眉纹),又细分为细枣心眉子、粗枣心眉子、长眉子、短眉子、粗眉子、细眉子、线眉子、对眉子、笑眉子、金星眉子、金花眉子、白眉子、鳝肚眉子、雁攒湖眉子、锦蹙眉子、海浪眉子、簇眉子、阔眉子等,观赏价值较高,历来为世人所喜爱。金星,又可细分为雨点金星(暴雨金星)、粟米金星、谷粒金星、绿豆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金线、金晕等,金星金晕形态万千,如舞鹤、如寒雁、如鸳鸯、如游鱼、如卧蚕、如仙人、如朝霞、如云气、如星斗、如暴雨,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龙尾石)其质坚劲,大抵发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