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技巧

作者:来源:时间:2021-04-19

  合唱的理念,是让声音协调统一,达到共性,强调个人与合唱之间的关系,合唱中经常要求轻声,混声,半声唱法,要求高位置的歌唱,然而为取得共性往往要求大家收声音,不要大力,位置靠后,但这种方法应用于基础培训,属于速成,这样做的弊端是长时间收,导致高音昏暗,声音太虚,而且只要位置靠前就是白嗓,正确的理念是:树立在和谐的基础上让声音听起来能透一些。每个诗班先达到和谐统一,再去训练方法,合唱是由很多技巧融合在一起的,总结起来就是九个字:高竖深轻柔直 齐准和 

  1)高:指发声的位置高,主要是头腔共鸣。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太空中没有声音是因为没有空气,共鸣是在有声音,和震动空间的情况下产生的,分胸,咽,口,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也就是面罩音,化妆舞会上佩戴的面罩所遮住的地方,就是面罩 

  有空间有空气有声音就产生了共鸣,有了共鸣声音才会有穿透力,所以需要高位置,用哼鸣的方法去哼歌,用来感受声音位置往上走,学习哼鸣最简单的方法是躺在床上去哼,这样就容易用气,而且没办法用脖子上的劲。练高位置的时候口不要太大,用惊讶的状态,感受高位置。 

  2)竖:腮要瘦,嘴要竖,要撮住嘴,不能裂着唱,下巴拉下来,嘴张开,把口竖起来,下嘴唇使劲。主力就是嘴唇。 

  3)深:指气息深,但是在合唱中吸气太深容易造成身体僵,吸到横隔膜就可以,没有有深度的气,就没有有深度的音。 

  4)轻:指音量,合唱中用七分劲就行。 

  5)柔:指音色柔和。刚刚接触歌唱的时候都是尽全力用很高的声音去唱,因为是真声所以不美 ,宁可让声音灰暗一些,也不能用大本腔。 

  6)直:要适当的用颤音,不要用抖音,颤音和抖音是不同的,年老的弟兄姊妹由于声带的老化,容易造成抖音,因为声带弹性差,所以控制力就差。应当追求直(适当颤音),但不是白 。 

  7)齐:就是整齐,合唱中第一重要的就是整齐,并不是单单节奏的齐,对歌曲的理解也要齐,对指挥手势的理解也要一致。 

  8)准:就是音要准,一定要保证音准,要想保证每个声部的音程和谐就必须唱准音。 

  9)和:合一 ,和谐 。 

  段毓贞写的歌词和曲调被《新编》选入, 这首诗是她在 198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灵修时写下的。她回忆当时的情景,曾作以下叙述:“我独自在窗前灵修。空气是那么清新,晨风拂过,令人感到十分舒爽;周围又是那么宁静,偶尔传来对面屋檐上几声鸟雀啼鸣;窗台上的两盆沾满朝露的浅紫色小花正含苞欲放。这些都显示出。神赐给人们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也是与主亲近最美好的时刻。我整个心灵沉浸在与恩主交通的甜蜜相契之中,心被恩感 ……”这首诗确是再现了当时的美好光景。歌词是美丽、真切、诚恳的。第一节的第三句原为“鲜花待开放 ”,后经同工建议改为“欲开放”,更能表达竭力追求之心。作者常想起先知以赛亚的话:“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她希望唱者每天都能有这样的追求经验。 

  曲调的进行蜿蜒动人,好比勾划出一幅音画素描,有甜美之感。全曲的最后一句原来是她试唱和试弹时,在一旁的女儿听了觉得这个低5寻太低沉、拗口,建议改高八度成5,就显得有希望、有信心,构成了一个圆满的。 

  练习:用“呜”音去唱整首诗歌,唱“呜“的时候想“呼”的发音,唱“啊”的时候想“哈”的发音,“呜”字用哭泣的感觉去唱,达到如泣如诉,然后用哼鸣的方法找头腔共鸣,有了共鸣就会扩大音量,刚开始肯定不太适应,会感觉很难受,练的时间久了就会适应。哼鸣是歌唱时的基本功,枯燥但很重要。 

  合唱理念强调队员要了解个人与整体的关系。正如吴灵芬教授所指出的“我们合唱队要求个体服从全体,合唱队里没有我,只有我们。这取决于合唱队员或者乐队队员的耳朵,通过耳朵去辨别,调整自己的声音,让自己融入集体声音,调整自己的共鸣腔和发声位置,这样来做到和协。西方把合唱作为一种人的质量的和协度,追求和协,追求爱心,这是人文教育的一种手段,就是这个道理。” 

  合唱团中演唱水平高的人,必须要学会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控制自己音色和那种宏亮、“大波浪”过瘾的演唱,去服从整体的声音,那些独唱水平高的成员在唱合唱时就要“受点委屈”。指挥大师马革顺教授指出:“当你想开怀畅唱之时,即是你犯错误之时”。实践证明,独唱水平高的成员,如果不懂合唱的基本要求,他的突出表现,将成为合唱中的破坏因素。 

  合唱理念要求队员清楚自己该做好哪些。每个合唱团员都必须练出“一心三用”的基本功,培养自己“一心三用”的本领,一是用心看指挥,正确表达指挥的意图,二是用心唱好自己的声部,三是用心聆听本声部其他成员和其他声部的声音,随时调控自己在演唱中的音量、音色和情感的表达。每个合唱团成员,不仅要背过本声部的乐谱,也要熟悉总谱,熟悉指挥在指挥中的任何细节,这正是“功夫在唱外”。 

  培养合唱理念,要求平日要多看多听,多思考多琢磨,积极培养积极的合唱意识,并把它“融化在血液里,贯彻在演唱中”。 

  二、合唱技巧 

  合唱唱法中的合唱技巧,是在合唱理念的指导下,加强自己对声音的控制、协调和统一,诸如:发声方法的统一、音色的统一、音量的统一和音乐表现的统一等。 

  (一)“合唱唱法”采用合唱发声法。 

  合唱发声法是在美声发生位置的基础上,注重合唱中的共性、学会自我控制、协调和统一。合唱歌曲时的发声状态是以混声、半声、轻声为主,柔和富有弹性的、有控制的气息始终支持着统一要求的歌唱并隐藏在歌声中(不要听到控制呼吸的痕迹)。演唱时各声区少带有胸声,在听觉上不明显。歌唱时的喉咙咽壁始终处于稳定的开放状态,每一歌唱者发声时发声器官处于最大的放松状态。声音焦点的位置清晰靠前,声音平直抒情,柔和没有火气,演唱时声音的整体线条非常清晰,抒情性强,理智地参与演唱。正如秋白先生的说的那样,要声带的部分振动,那才是合唱的声音,全段振动了,那就成了各自的声音了。指挥大师马革顺教授也说过:“当你想开怀畅唱之时,即是你犯错误之时”说明合唱中控制和弱唱的重要。 

  (二)“合唱唱法”强调采用童声的音色。 

  童声是天然的直声,他们的声音极具纯洁之美,柔和有穿透力,具小号般的金属感,是明显的头腔共鸣,高音无颤抖假声不嘶哑。童声没有成人唱歌时的那种种的喉音和“颤抖”,更易使声音在音色上保持一致。大家都知道,欧洲的合唱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欧洲合唱的精髓是极度放松的直声唱法。因而欧洲的合唱团要求成年的男女歌手模拟童声,力求直声。相反的是,我们的一些合唱队员,以为自己能发颤抖的声音才是高水平,认为越颤越好,都在向李双江看齐,他们没想到,合唱犹如如一根钢丝绳,每个人的声音就是单根钢丝,不用拉直的细钢丝,而是用具各种不同弯曲波形的细钢丝,绞成的钢丝绳是多么糟糕多么粗糙而不能使用。合唱何尝不是如此? 

  (三)“合唱唱法”是多种歌唱技巧的综合运用 

  合唱是一种多声部旋律纵横交织发展的高层次艺术形式,它来源于真情的歌唱,合唱艺术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参加合唱艺术活动的每个队员来说,它是一个逐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采用合唱唱法来演唱既是一种认识问题,又是需要指挥跟队员慢慢磨合的一个长期过程。 

  “合唱唱法”除了采用合唱发声法外,如果每个人能在合唱意识的统一下,更能在演唱中要做到下列九个字:高、竖、深、轻、柔、直、齐、准、和,应是掌握了合唱技巧的精髓的了。当然合唱中使用普通话的发音与吐字咬字的要求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里不多说。 

  高是指发音的高位置,竖是指瘦腮和竖立的口形,深是指气息要深。高、竖、深的要求正是说明合唱要坚持美声唱法。轻是指轻的音量,柔是指对音色的要求,直是指唱歌时力求直声,总之轻柔直是要求演唱时坚持直声弱唱,只有弱唱才能有效的消除个性。齐不但指对节奏的要求,更泛指在演唱时对指挥意图的理解和表达上的步调一致。准不仅是指对每个人对音高(特别是对变音)的准确把握,也指各声部间音程关系的准确,和则是指和谐统一。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合唱团能在指挥的训练时,坚持上述九点,一个合唱团将是很专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