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欣赏-笙

作者:来源:时间:2021-05-07

    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它有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的特点,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结构组成 

  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 

  一般宫音管(也称“上筩”或“修挝”)居于中央最高一根管。笙管的长短排列外观如凤翼,其腰部箍一“竹箍”(也称“孤筿”),每根笙管上端的一定部位都有一长方形音窗(也称“内开穴”)从簧片至音窗的实际距离为耦合振动的有效管长。簧片的音高依据簧舌尖上点粘蜡珠的大小来调节。先秦以来,笙的形制变化很大,汉代以前的笙管多以芦竹或紫竹制作,簧片用竹制作,笙斗用瓠制作,汉以后,簧片渐改用铜制。隋唐时期的笙斗改用木制,笙斗周围髹漆绘花纹。近现代产于苏州的苏笙和河南的方笙用木斗,产于山东的笙开始用金属笙斗。先秦时期的笙管数为12~18根,至唐宋时期,笙管增加到17~19根。 

  形成 

  古老的中国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目前所知的笙的最早实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个,笙管数不尽相同,有12、14、18管三种。簧片用竹制,瓠身漆成黑底绘有精美纹饰,距今已2400多年。笙与竽属同类乐器,竽的管数相对比笙多,为22~36根。汉以前,笙和竽在宫廷中占居重要地位,而竽相对更受重用。笙和竽都由笙师掌教。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由于笙流传的年代久远,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式样的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乐器制造者和音乐工作者,对笙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先后试制出扩音笙、加键笙等多种新品种,克服了音域不宽、不能转调和快速演奏不便等缺点,给笙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音量较大。而且在中国传统吹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在和其它乐器合奏的时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音响的作用。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队里,笙有时还要用到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笙。 

  历史前沿 

  1978年,中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 

    史记补三皇本记记载:“女娲氏风姓,有神圣之德,代宓仪、立号曰女希氏,作笙黄。”可之,女娲当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此时的笙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诸朝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干壳内制成。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笙为匏类乐器。《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吕氏春秋. 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记载竽为36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支竽,22管,用于产生低音,簧是用铜片制成的。从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和东汉石刻百戏画像中,也可看出竽在百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竽还存在,但在九、十部乐中已不用,而笙在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唐代涌现出许多演奏笙的名家,他们的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唐代不少诗人还为笙写下了诗作 

    在东汉的古籍里,记载笙的形制。《说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宋书·乐志》说:“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隋唐时期的笙有19、17和13簧多种;后来又流行一种17簧义管笙,这种笙在17簧以外另备两支“义管”供转调时替换用。后来19簧笙也失传了。  

    北宋景德三年(1006),宫廷乐工单仲辛制作19簧笙,此后19簧笙在宫廷和民间又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17簧、14簧(方笙)、13簧和10簧。现在民间使用的笙有13簧、14簧、15簧、17簧等多种,但以14簧、17簧最为流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均残,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笙斗用葫芦制作,笙嘴为木制、圆箭形,笙苗的排列呈前方后圆卫列式,在笙斗和笙苗上,都有黑漆朱描图案,虽历2400多年,但仍清晰可见。簧片为竹制,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今日的铜簧片完全一样,簧数为14、16和18等偶数,与早已发现的及古籍中所载的笙的簧数(多为13、17和19等奇数)不同,为研究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我国的笙、竽在盛唐之时东传日本,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存我国唐时制作的吴竹笙、竽各两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为17管,其排列方法均呈马蹄形,唯弯曲的吹嘴特别长,斗上都有油漆彩绘的人物或风景画。古籍中所说竽为多管,而正仓院所存的唐俗乐使用的竽,则与笙同为17管。  

    我国的笙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最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法国传教士阿米奥又将笙传到欧洲。 

    1780年,侨居俄国的丹麦管风琴制造家柯斯尼克,首先仿照我国笙的簧片原理,制造出管风琴的簧片拉手,自此管风琴才开始使用音色柔和悦耳的自由簧。 

  音色 

  笙的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中 音柔和,低音浑厚,有“凤鸣之音”的美 誉。传说在古代有一位爱好音乐的皇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一只美丽的神 鸟(凤),并听到了鸟鸣。她被这动听的 声音深深吸引住了,可是神鸟却很快飞走 了。回去之后,她始终对神鸟的样子和声 音念念不忘,竟到了不思饮食的地步。  皇 帝为了让她开心,就命令天下的能工巧匠 制作一种类似神鸟的器物,没过多久,便 有人做出了这样的器物。皇后见了大喜, 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皇子,因此将器物命名 为“笙”,而它吹奏出的音乐就被称为 “凤鸣”。笙管的排列是很有讲究的,无论是上 下还是前后,都讲究“对称”,这样可以 使笙的外形更接近于“凤”。 

  其实,笙管 的排列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凤翼之形”, 同时也是为了满足音色上的要求。因为笙 管的排列直接决定音位的排列,而“凤翼之形”的排列恰好可以达到最佳的音响效 果,所以说,只有“凤翼之形”才能展 “凤鸣之音”。 

  此外,音位的排列顺序也 会影响到演奏者的演奏,科学合理地安排 音位顺序,将更方便演奏者的使用,这也 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 思想。  笙的发音原理是簧片与笙管共振,由 于簧片是自由簧,因此无论吹或吸都可发 音,这就与其他乐器只吹不吸的演奏方式 形成了对比。 

  相对来说,笙的演奏要更容 易一些,因为有吸有吹更有利于气息的均 匀分配,而只吹不吸则很容易造成气息分 配不均。笙的演奏主要在于运气,气的运 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成败, 因此说,学会运气是笙师的必修课之一。 

  吹笙时手呈弧形,口形呈微笑状,但最重 要的还是自然放松,这样才能自然地演 奏,达到人与笙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