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的演变

作者:来源:时间:2021-05-11

  舞蹈是一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不少学者原始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性爱活动。随着文化的传播,认为舞蹈不仅表现人的情爱,人们的各种激越的情感,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的情感和活动,都会用舞蹈来表观。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就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生动地说明了舞蹈是表现人们最激动的情感的产物。  

  我国有很多学者主张舞蹈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因为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原始人的舞蹈中,表现狩猎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最大的比重.我们认为以上各种舞蹈起源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十分完整和全面,因为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主张劳动综合论”,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 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 是以”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经过夏、商两朝到西周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而制定出礼乐制度。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 乐、 射、御、书、数)教育。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舞,胜利凯旋时奏《凯乐》;燕享宾客,表演《四裔乐》、《散乐》;举行射仪时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仪场合中,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争作霸主,礼乐制度已无法维护,奴隶社会的历史大厦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由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源于巫术的蜡祭,传说开始于伊耆氏时代,是一种在年终举行的祈祝丰收、酬谢神的祭典。蜡祭时穿着黄衣黄冠的巫唱祭歌,乐队吹《幽颂》,打土鼓,跳《兵舞》和《舞》。举行蜡祭的这一天,成为农民休息娱乐的日子。蜡祭中的猫神、虎神都以神尸的具体形象出现,在楚国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觋扮演的。从《九歌》的诗篇可以看出这个大型巫舞表演情况:祭坛上布置着琼花芳草,桂酒椒浆;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长剑;乐队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灵穿着彩衣翩翩起舞。 

  汉代初年巫风仍很盛,汉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晋代著名的巫女章丹陈珠等。传说他们姿容秀丽,善于轻步回舞,灵谈鬼笑,又会拔刀破舌、隐形匿影。《古今乐录》记《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乐歌。巫舞流传在广大的地域。汉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巫教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杂技、幻术、戏曲、绘画种种艺术手段,为人佑福、驱邪、医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残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师虽然所降的神灵不同,风俗各异,但活动都不外乎祈福禳灾、降神驱鬼,与原始巫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显著的发展。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代、齐、郑各地歌诗篇。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增变,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称为百戏。而且舞蹈在百戏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盘鼓舞》这一节目体现出来。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戏的出现。 

  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东歌》、《东舞》、《赵讴》、《赵舞》、《荆艳》《楚舞》吴《越吟》《郑声》《郑舞》。各地乐舞文化的不断地交流。这种交流,夏代已有了,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种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乐舞的传入,约在秦汉之际,汉初宫中已有《于阗乐》。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传入《摩诃兜勒》之曲,协律都尉李延年因胡乐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在接受外来乐舞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汉代的《盘鼓舞》,把中原的优美典雅和西域的热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汉代舞蹈审美的特征。这个舞蹈在六朝时期就已湮没无闻,直到21世纪才发现在安徽、陕西的民间尚有流传。 

  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成果,产生于北朝的征战时代。西晋丧乱,关中人士纷纷避难凉州,带去了汉魏传统乐舞。 

  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 

  至唐代,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唐代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乐舞,又有北朝的西凉、高丽等东、西方乐舞,特别是接受了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更是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主要有 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具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元杂剧中的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调阵子、《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态。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以来,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兴,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此外,还有《宝盖舞 》《日月扇舞》《幢舞》、《伞盖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明清时代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明代宫廷舞,大祀庆成大宴用《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万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 

  清代宫廷宴乐队舞的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骑射的《扬烈舞》和大臣对舞的《喜起舞》。明、清的戏曲舞蹈,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这对打开中国古典舞蹈的宝库,研究古代舞蹈的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