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举行成人礼
作者:来源:时间:2021-05-18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成人这个问题,并习惯通过一套完整的礼仪活动,实现对成人身份的确认,这就是成年礼,古时称为冠礼。
上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冠礼的历史非常早,而且文献中的相关记载也较为丰富。先秦礼仪文献《仪礼》中就有《士冠礼》篇,对冠礼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记载;同时,另外一部礼仪文献《礼记》中还有专门的《冠义》篇,阐明了冠礼的文化内涵,足见当时社会对冠礼的重视程度。
隋唐时期,冠礼一度衰落。宋明时期,冠礼衰退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司马光、朱熹等人开始倡导恢复冠礼。在民间,冠礼与婚礼结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清代,士大夫阶层的冠礼几乎消亡,只有民间还保留着“过十二岁”“圆锁”等具有成年礼意义的习俗。现今,除了部分地区保留着成年礼习俗外,学校逐渐成为传承成年礼的重要地点。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冠礼经历了跌宕起伏,但是人们对冠礼的认知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那就是冠礼具有“责成人之道”的重要价值。隋代王通说“冠礼废,天下无成人矣”,意思是说如果不举行冠礼,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人。那么,究竟怎样才算是成人?成人的标准有哪些?
首先,举行冠礼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儒家认为,冠礼是成人的标志,成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人在不同年龄段的能力不同,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不同:6岁学习数目和四方之名;8岁学习礼让、廉耻;9岁学习朔望和六十甲子;10岁就要离开家庭,向老师学习文字和侍奉长者的礼仪;13岁开始学习音乐、诵读《诗经》;15岁时为“成童”,练习名为“象”的舞蹈,并且学习射箭和御车。这样,到了20岁,才有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和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礼记·曲礼》中规定“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时要为他举行成年礼。
其次,冠礼蕴含丰富。《礼记·冠义》较为集中地阐释了成人之道的具体内容:“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焉。”
先秦时期,通过“加冠”这种方式使之成为成人,然后要求他行成人之礼仪。行成人之礼仪,就是要求他以人子、人弟、人臣、晚辈的身份行礼做事,具有孝、悌、忠、顺的德行。因此古人认为冠礼非常重要,“冠者,礼之始也”。 为了凸显内涵的不同,“三加冠”成为冠礼的核心仪式。
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在社会交往中,名与字使用的场合不同,只有长辈对晚辈或是尊者对卑者才能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要称字,表示尊敬。 冠礼的意义,除了在仪式上通过三加冠、命字的方式赋予加冠者新的身份外,还要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一个人只有注重自己的“容体”“颜色”“辞令”,才能真正理解“礼”的意义,才能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虽然,《仪礼》《礼记》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遥远,现在不再举行传统冠礼,但是冠婚结合的民间习俗、共青团组织的成人仪式还广泛存在,冠礼赋予年轻人“成人之道”的价值意蕴,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个人只有懂得“成人之道”,才能准确认知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才能努力地去学习、工作,整个社会才能良性运行下去。
上一页: WiFi影响人体健康吗
下一页: 英国饮食文化:从小饼干看英国各地饮食差异